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6(2 / 2)

加入书签

  现在看姚旭不一样了,心里头想着:出息啊,不愧是我的学生。

  去年光崇明教上交上来的粮食、白银,甚至是丝绢,就完全超过了以前他在瀛洲收的那些。别提今年,量更大了,朝廷所需的那些,半月收齐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旁的几个州县看着他羡慕得都恨不得请他去喝茶,好问问这里头有没有什么油水好捞。

  油水么,没有。

  梁又锋不过是隐晦提点了他们几句:“海商再过几年绝不会只有崇明教一家。”

  至于还会有谁?

  老百姓有多少人能够参与其中,那就是这些知州知县要去打听甚至安排的事情了。

  有点盼头,众人羡慕还是羡慕,也明白过来,接下去如何在第二个或者第三第四个海商引里头抢占一点好处,那才是个重中之重。

  转头这群知州知县跑东跑西去折腾,那又是另说。

  瀛洲知州崔嵩原本和梁又锋关系是真的点头之交。

  两人身世是天差地别。

  崔嵩苦出身,日子时常过得紧巴巴。身为一名知州,平日在衙门的硬开销着实巨大,他是有些负担不起的。要不是新皇上位,给涨了月钱,他恐怕真的会思考要不要把衙门卖了转头重建一个小衙门。

  瀛洲有钱,他没钱。

  现在日子好过了,梁又锋这个被他“挤走”的知州也过得不错,两人关于改造暗街有共同的话可说,一来二去话多了点。

  这回关于海商引,他也感兴趣了。

  崇明教怎么都在他那儿弄了个酒肆,从崇明教的关系来讲,他和梁又锋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了。

  当然,这个极为冷的玩笑话只在他脑中一闪而过。

  这回休沐,两人就约在瀛洲酒肆吃饭,顺带就聊关于海商引的事。

  海商引不过是个凭证,朝廷说发就发,说还没到时候就还没到时候。

  谁都没法轻易揣测到陛下到底决定何时发海商引。

  但崇明教出海多次,肯定是有些经验以及可取之处的。

  “瀛洲商人也多。还有商会。”崔嵩这般和梁又锋说着,“您说这船是先造起来好,还是回头等拿了海商引再造?”

  崇明教早就开始造船了,没有海商引,他们也会出海的。

  现在各地衙门管得严,老百姓蠢蠢欲动,没敢直接造船而已。一旦有人开始造船,发现没人拦着,一定很快沿岸都开始造船。

  梁又锋听着他的话,喝了口小酒:“这钱是赚不够的。先出海的就一定能抢着好的了么?人家回头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