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6(1 / 2)
后其中一个同考官走上前来,“这些册子记录了七八千之数的考生核检情况,逐页翻看怕是没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不如就由在下来随意抽检几十名。”
还没等唐翰林说什么,宋学士就一脸赞同和欣慰地颔首赞同,“劳烦了。”
“不敢当,在下的分内之责。”
若是此时黎池在这里,就能认出这名同考官,就是当时给他核检的三名同考官之一。
那名同考官上前,开始先是随意地抽检了几份核检记录,然后就看似随意地从众多册子中抽出一本来,翻看几页后就停住了。
“我这随手一翻,竟就翻到了传说中黎和周的核检记录!真是巧了。”
“确实巧了。”宋学士和钱翰林赶忙凑上前去。
唐翰林耷着眼皮,一撇嘴角。巧了你们个千年老王八!
宋学士和钱翰林凑到册子前细看,黎和周的姓名就签在角落处。
‘黎池‘二字,赫然是用了一笔典雅圆融的‘台阁体‘签下的,与他们事先记下的笔迹一般无二。
宋学士与钱翰林隐晦地对视一眼后,就站直了身体。“这黎池的核检记录并无不妥,可继续往下抽检。”
那名同考官又继续抽检了十来份后,就以‘抽检了这二十来份都无不妥,该是都没有问题‘的说辞,停止了抽检。
通过查看核检记录的册子,倒是找出了黎池的笔迹,可这笔迹却未出现在前四百名中。
难不成那黎和周,连中四元,却是个徒有虚名的?
宋学士和钱翰林没明白。
唐翰林也一样,虽说他心里升起过‘黎和周是以美貌入了俭王殿下的眼’,这样荒诞的念头。但也就是那么一想而已,俭王殿下绝不会如此肤浅。
可不管如何,当下时间紧迫,不可能让他们去从未进前四百名的答卷中,找出黎池的答卷来为他们解惑了。
“唐翰林,我们每人一百份答卷,开始拆卷写榜。”宋学士道。
因为刚才找到黎池的核检记录时,唐翰林没有像另两人那样凑过去看,他就依旧还站在一堆答卷边上。
因此宋学士这么一说,唐翰林就顺手拿了排名前一百的那一沓答卷。“好,我们各自写了,到时再连成一整张。”
此次会试的榜单上将登录三百名考生,三百个人名及其籍贯,一张宣纸是肯定写不下的。像这样的长榜单,都是先用多张纸写好,最后用浆糊粘在一起后再进行装裱。
宋学士和钱翰林也各自拿了一百份答卷,回到各自的书案后面坐下,开始拆卷写榜。
唐翰林拿着排名前一百的答卷,回到自己所在的书案后面坐下,用一把特制小刀开始拆封糊名密封的答卷……
……
第一份答卷,即是排名第一的答卷,被拆开完毕。唐翰林看向密封栏内的考生姓名和籍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