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6(2 / 2)
第172章
与匈奴的战争, 胡亥最初定下的战略方针便是“以战促和”。
如今, 李由李甲兄弟俩领兵, 用大秦子弟鲜血换回来的这场胜利,该是能让匈奴感到足够痛苦, 使得他们的单于正视南方的邻居了。
接下来最难的,便是这个“和”要怎么谈。
胡亥把前线发回来的战报递给重臣传阅, 起身绕殿走动着, 思考着,在众臣纷扰的议论声中, 他的声音像隔着水的钟声, 是从来没有过的低沉而又清晰。
胡亥沉声道:“看看李由写来的战况。两万精锐,只剩了三千人。再看看留守的士卒, 十个人里面就会有两三个人冻伤了手指。”
隆冬时分,北地严寒的天气是比胡人更可怕的存在。
这种天气状况下, 不用交战, 秦兵的战斗力就已经削弱到只剩三成了。
“都说说。”胡亥疲惫地按住了眼窝。
叔孙通先道:“陛下, 这些胡人乃是化外蛮夷, 跟他们讲仁义, 是讲不通的。如今若要以武力征服,却也是千难万险。其实……”他犹豫了一瞬, 仍是道:“其实照臣看来,此前那匈奴单于索取妾室,却也是个办法。陛下不如择宗室女子,赏赐单于冒顿为阏氏, 如此一来,等其诞下子女,成了匈奴新的单于——也就是说,匈奴的单于就会成为与陛下有血亲的人。岂非不战而尽收匈奴之地?”
满殿臣子竟然也都安静了,似乎以为叔孙通的办法值得一试。
胡亥冷淡道:“你可知道如今的冒顿是怎么做了单于?他是杀了自己的父亲!你以为匈奴人在乎什么血亲么?”可是他话锋一转,又道:“从前春秋战国之时,各国之间互为姻亲,结果如何?可见姻亲一事,只能暂缓形势,最终还是要落在真刀真枪的战争上面。”
胡亥不得不承认,从为大秦争取时间这一点上来说,与匈奴缔结姻亲,不失为一条经受得住历史检验的办法。
众臣摸不准皇帝的心意,一时各有思量。
大殿上短暂的安静后,萧何先出列,道:“陛下,连年征战,已无余粮。如今再往黔首中征敛,恐激起民怨,招致祸患。”
刚好挨上这战乱十年的黔首,只能怪自己命运不好。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或许只是史书一笔,然而对于每个活生生的人来说,这也许就是他们最宝贵的青春盛年。
从秦时修长城骊山,攻匈奴百越,到秦末揭竿而起、战乱纷呈,再到胡亥光复、荡平天下——每一场留在史书上的战役背后,不只有浴血奋战的士卒,更有无数农夫扛着粮包的身影,而他们的家人却也许正饿死在家乡。
十年战乱,天下已无余粮。
与匈奴的战争,不和也得和了!
胡亥咬紧下颚,目光流露出坚毅之色来,“召匈奴使者来。”
乌桓山之战,大秦痛,匈奴也痛。
在冒顿单于温暖的大帐内,气氛却像是大帐外的严冬一般寒冷。
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