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8(2 / 2)

加入书签

  据传这就是《诗经》的由来。

  秦朝没有这等官员。

  但胡亥是皇帝,他说有,自然就有了。

  秦朝法律不许民众议论诗书,主要是不许民众以古讽今。

  于是胡亥从咸阳派出十支官员队伍,也不采集诗句了,改为采集民间风俗,名为采风郎。

  他自己也混在其中,以采风郎的身份,巡视天下。

  按照计划,帝王的銮驾会在晚于他三日,从咸阳沿驰道出发,由左丞相李斯陪伴,底下无人知晓车上是空的。

  而胡亥本人,则早已以采风郎的身份,走在前面。

  这时候,就要感谢先帝信奉方士之言,隐匿行踪,使得文武百官,都摸不透帝王所在,到胡亥也保留了这一传统。

  出行之前,李斯与胡亥商量,“这第一站,陛下您想先去哪里看看呢?”

  胡亥端详着秦朝堪舆图,道:“我朝立足之本,在关中沃野千里,朕出行,当先在关中仔细查访。”

  李斯与胡亥的目光落在地图上同一处地方: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

  修渠人的名字就叫郑国。

  郑国原本是韩国人,作为间谍来到秦国,想要通过让秦国兴修水利的办法,削损秦国民力,减弱秦军战斗力。

  那是秦王政元年,嬴政只有十三岁,还是吕不韦当政。吕不韦商贾出身,有种天然的文化上的不自信,很愿意做能流传千古的事儿,比如使人作《吕氏春秋》,比如兴修渠道。

  郑国修渠过程中,做间谍的事情曝光了。

  事件曝光之时,嬴政刚刚亲政,被利益集团裹挟,不仅要杀郑国,还要驱逐在秦的六国之人。

  因为郑国一句话,先帝免了郑国死罪,并最终修成了郑国渠。

  郑国当时说,“我来修建郑国渠,不过为韩国续几年国运而已,却是为大秦立万世之功。”

  郑国没有吹牛。

  修成后的郑国渠,能灌溉关中四万顷田地,出产粮食可以供给秦国六十万大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础。

  胡亥出巡,怎能不去的帝国粮仓看看呢?

第74章

  关中的重要性, 不只在粮仓这一点。<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