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5(2 / 2)
出了会稽,一路向西南方向,几十里的路程,便是剡山。《山海经》中记载,剡山属于东方第四列山系。山上多产金玉,还有一种喜欢吃人的野兽。
《山海经》中那奇幻的剡山我是无缘一见的,眼下倒是可以欣赏一下这实实在在的剡山。这座剡山上,没有成堆的黄金和玉石,却有成片的竹林。山风过处,竹子随风摇曳,翻起层层绿浪。浪叠着浪的间隙中,隐约可见几座佛寺,更显庄重肃穆。傍晚时分,晚课的钟声响起,沉稳而悠远,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在这竹林晚钟之中,一叶竹筏缓缓地驶入山中。筏上立着一人,坐着四人。立着的那人是隐岳寺的知客僧,坐着的正是谢安,我和谢瑶、谢琰两只。最近朝中是乱,谢安带着我们入山拜访名僧支道林,一为求佛,二为散心。
呼吸着带有竹香的空气,心旷神怡,心情大好的本姑娘由衷而发:“剡山是个好地方!”
行筏的知客僧微微一笑,道:“看来您与剡山有缘。当年我师父初访剡山时,也说过同样的话。”
我十分不好意思地回道:“我不过是个普通人,如何能与支公相提并论。”
知客僧回道:“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本姑娘囧了。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早知道会来这佛教昌盛的东晋,我就应该多学些佛经。不过,好在我的夫君是谢安。
“拈花一笑,一念之间而已。”
知客僧微笑地对谢安点了点头,似乎十分赞赏他的说法,接着又道:“永嘉初年时,高僧竺潜避乱过江,发现了这座山,觉得此处甚妙,是个适合清修的好地方,便在此建了寺院,从此隐居寺中。三十年后,我师父入剡,向竺潜大师买山,在沃洲小岭建了精舍,复又建了两座寺院。之后又有不少得道的高僧入来,建了大大小小许多的寺院,剡才有了今日这番模样。”
知客僧的话音落时,竹筏一个转弯恰好冲出重重的竹林屏障,依山而建的十多座寺院一下子映入眼帘,方才悠远的钟声似顿时没了阻挡,冲着我的面门而来,震得我浑身微颤。此番光景下,我不由得想起那座神话中的须弥山及其上空四方的三十三天来。
本姑娘已然看呆,全然没注意身边那只一向心地善良的谢小公子,正拿着一片叶子,企图去救落入水中的小虫。
只听得\"噗通\"一声,谢小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