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2 / 2)

加入书签

  确实啊,孩子她妈杀伤力太大,挽着老公的手,一脸防备地看着毛毛她们几个出来了。

  “刚刚小孩儿一个人在那儿,我说到一半,她妈出来了,抱起孩子就防备地看着我,我以为她怕我是拐孩子的,结果。”林星无奈地叹着气。

  “结果她以为你是冲她老公来的。”蜗牛一刀见血。

  “对啊,你们俩看看,我这脸,这么漂亮吗,这么像绿茶。”林星捧着脸蛋,扑闪着眼睛问她俩。

  蜗牛摇摇头,用手指戳着她的额头:“脑袋里的水还是需要流淌的,毕竟不流通的话人会不清醒。”

  毛毛则切了一声:“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冲上去啊,抱着他老公亲啊,这样才能回本,不然被误会可亏大了。”

  林星白了毛毛一眼,捏着她的两个脸蛋:“你咋这么可爱呢!”

  蜗牛轻呵了一声:“你这种精神要是用在瞿应钦身上就好了,霸王硬上弓可还行。”

  林星笑了笑,抱着两个人说:“我可走了,朋友,保重啊,我先回南京喽。”

  林星工作原因比毛毛蜗牛先到成都,三个人好不容易能有这样一次相聚的机会,当然是不会放过的,工作团队已经先离开,林星延迟了一天。

  “保重啊,一路顺风。”毛毛和蜗牛也抱着她说着再见。

  送走林星之后,毛毛和蜗牛决定找个阴凉处躲太阳,杜甫草堂确实是一个好去处。

  杜甫草堂并不是杜甫出生或者临终的地方,这位诗圣在这里只居住了短短四年,却留下了世代流传的诗篇。杜甫在此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茸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就这样,这一方草堂被后代不断保留、完善、扩建,直至今天这副模样。

  而今天的鸟语花香,人来人往的草堂,早已不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个可怜的模样了。

  毛毛蜗牛扛着摄影机来到了这传说中的茅屋,游客很多,摄影师也不少。

  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廊堂之间,回廊环绕,而内部又可谓一步一景,树木是粗壮高大的,是北方特有的粗壮参天的大竹子,花草幽雅别致,落影于红墙之上更显得形态万千。

  “杜甫草堂据说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也是一个珍贵的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毛毛见蜗牛专心拍着照片,坐在凉亭里跟路过的游客愉快地聊起天来。

  有人见毛毛这么专业,疑惑询问毛毛是否是导游,毛毛笑而摇头:“□□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首诗就是当年杜甫茅屋前的这条栽满花木的小径,而今天的□□,成了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在1958年□□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凝视许久。这二字便成为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

  蜗牛见毛毛这么有兴致,调整了镜头多拍了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