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1 / 2)

加入书签

分析周边国家对魏朝的认同状况。

  譬如通过比较使团出使的人员分布和财物数量,来分析主要国家的国力情况。

  只是这次,他却没有强求。

  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即将面临科考的沈长念。

  他的情况太过特殊。

  魏朝的科考制度继承前朝而形成体系,分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自是不必说,显赫家族出生的孩子,最低都必须要考个秀才,否则外人一问,无论是读书人自己,还是他们的家人,都会觉得面上无光。

  再加之,祁学谦变法时并没有刻意改变童生试的背诵内容,所以沈重允许沈长念参加童生试,而沈长念也早已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考取乡试者称作举人,坊间传的是“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这话不无道理。原因是举人可以免除丁役,并且在人员空缺时可能会被授予知县。

  所以穷困些的读书人都渴望能中举。

  可正因为乡试是官员产生的重要历程,甚至是基层官员的直接来源,所以祁学谦对这部分,干预得最多。

  原本和童生试类似的背诵内容,例如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类话的理解,生生被改变成对时事的理解,这就大幅降低了考生中举的可能性。

  于是新法刚刚出现时,读书人对他的评价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支持者认为他锐意改新,是框扶江山社稷的不世之才。反对者便觉得他恣意妄为,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思选拔官员,根本就是危害社会的蠹虫。

  他也的确足够妄为,在风口浪尖处顶着压力,生生靠着皇帝的名头和沈重的影响力实施变法。

  坚持到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

  可最后是否会成功,这都是题外话。

  题内话便是,本朝科考制度没有要求必须一次性考到殿试,但是沈长念却不得不一次考过剩下三级。

  这些都因为他是沈重现在唯一的继承人,是极有可能成为右/派未来领导者的人。

  这些代表着高官厚禄的名头,说出去只会教人羡慕。

  但其中的苦楚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沈长念通透,所以他无比地清楚自己肩上的重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