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5(1 / 2)

加入书签

总教头一职。

  

  同日下午,大理寺官员在皇城司卫戍协助下,于城北双槐巷某家颇具规模的小倌馆后院地下暗室中,顺利擒获此前凭空消失的陈寻一家。

  

  七月初三午后,贺渊到信王府接了赵荞,陪她前往内城面圣。

  贺渊这几日忙得脚不沾地,其实是很疲惫的。

  他上了马车刚坐稳眼皮就有些发沉,却又不愿错过在路上与她独处的这点时光,便顺口说了这事,权当提神了。

  

  赵荞惊讶了片刻,喃声脱口:“樊家老太提到的‘背后那位’,竟是陈寻?!”

  那个藏得极深的幕后暗桩竟是老不修陈寻,这让她意外,细想想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陈寻年轻时是武德帝跟前重要的智囊臣属,也曾与一众功勋名臣们共同为驱逐外敌、收复故土山河而尽心尽力,更参与了《大周律》的草拟,武德元年起任礼部尚书,也算开国功臣之一。

  不过,在武德四年时任储君的昭宁帝主持清理“京官违律私纳后院人”积弊时,陈寻晚节不保,倒台了。

  

  彼时他是礼部尚书,三等京官,按律最多只能有两名伴侣。

  可他府中被查出共有五名与他无婚姻之名却有婚姻之实的“后院人”,其中有一位还是年岁不满十五的小女孩,这又犯了“童婚”重罪。

  因此他毫无争议地被罢官、褫夺一切荣封、罚没部分家财,并服了半年苦役。

  

  拼搏半生挣来的一切全都付诸东流,煊赫荣光就此灰飞烟灭,他对昭宁帝的恨可想而知。因此,他会与意欲裂土自立的松原邱黄两家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倒也合乎情理。

  

  倒台后的陈寻在京中混日子,有时流连声色之所,有时去茶楼酒肆赌个棋局,表面看来还算消停。

  毕竟他已无官无封,私下里再是浪荡堕落不修德,只要没违律犯禁,朝廷也管不过来。

  再者昭宁帝本也没想对他做太绝,见他破罐子破摔,就没再搭理他了。

  

  因他年轻时也曾于国有功,朝中不少人或念旧交、或碍于情面不想被人指戳为拜高踩低之辈,便还是与他保持着不远不近的来往。

  陈寻此人当年能参与《大周律》的初拟,又能稳坐礼部尚书之位,确实是有几分本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