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5(1 / 2)

加入书签

己之力扭转乾坤。可大厦倾颓,王朝的腐朽落后已是烂到了根上。

  甲午战争,日本人狠狠的击碎了中国人的自尊,割地赔款,家常便饭,他们叫嚣着,让七十岁高龄的中堂来日本签条约,他不来,仗就继续打!偌大个王朝,从太后到权臣,无人敢反驳,古稀老人只能颤巍巍的远渡重洋。

  日本人狼子野心,漫天要价,张口就是二万万白银,中堂含泪祈求少一点,只当是给他回国的旅费。

  谈判久拖不决,第四天回驿馆的路上,有人当街刺杀,子弹正中他左颊,手下惊慌失措,而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莫慌,此血可以报国矣!”

  他拒绝手术,拒绝缝针,顶着这样惨烈的伤口,终于将赔款降了下来。

  离开日本之时,他立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一生践行,此后哪怕途径横滨换船周转,他都拒不上岸,仅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立。

  及至八国联军进京那年,他已油尽灯枯,仍是勉力出席了议和会议,所谓“议和”,哪有“议和”?不过是再一次的懦弱退让,这一次是四五千万两白银,列强表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条约签完,李吐血不止,几个月后,与世长辞。

  历史终究只是留下了他无数屈辱条约上签下的姓名,朝野上下,一片骂声。

  有前人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悲哀的不只是这个固执的愚忠之臣,还有那个封建腐朽的王朝,这个懦弱可欺的中国。

  二十多年过去了,巴黎和会失山东,上海租界遍地开花,弱国无外交,中国的腰杆依旧没有挺起来。

  梅雨天里,阿绣恍然觉得双眼也泛起了潮湿。

  心中激荡着一股莫名的冲动,鞭策着她要去做什么,要去学什么,要去改变什么。

  最后一页讣告之后,是少年人郑重其事手写的一行承诺:

  未了之事,我辈可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少年不识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也不是说他就是完全的好人亦或坏人,历史和政治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只不过长大后读了一些书会颠覆以前对教科书上一些人的印象,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的。

  这件事对阿绣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

第62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