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0(1 / 2)

加入书签

才转过头,对韩遐道:“你那行卷我已看过,解试应当无碍,礼部试却还不足。你今秋下场,若是能考过解试,便入太学读两年书吧,也好砮实学问。”

  听到这话,韩遐愣住了。太学如今不是声名不显吗?怎么过了解试,反倒要入太学?

  韩琦只一眼就看出了他心头疑惑,笑道:“太学乃是范文正草创,苏湖学风尚存,比旁的学府要强上不少。况且当今天子有意兴学,你自安心读书便是。”

  如今太学,乃是当年范仲淹改制而来,还有安定先生胡瑗推行“苏湖教法”,在庆历年间还是很出名的。但是庆历变法失败后,太学门庭又冷了下来,连校舍都不怎么齐全。但是这些,对于韩琦并不成问题。身为宰相,他自然知道天子力求革新的执念。那么继承范仲淹的遗志,改一改太学风貌,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阻挠。

  如今太学入学并不算难,过了解试后,有人举荐即可。若是真能赶上改制,太学里的学子,可是首先受益的人了。

  韩遐岂能听不懂这话里的意思,不由喜得起身拜道:“多谢叔祖!”

  这点小事对韩琦而言,又算得了什么?笑着让他起身,又宽慰了两句,韩琦才转头对韩邈道:“泉州的市舶司已然开设,景声那白糖生意,也可多些进项了。”

  这话重点,可不是什么白糖,而是点名了泉州市舶司的建立。这可是韩邈首倡的,若真能增加商税,自然是大功一件。甚至可以说,提点韩遐入太学,也是奖励之一。

  韩邈心领神会,微微笑道:“这都是叔祖运筹,小子顺带沾些光罢了。不瞒叔祖,小子今日又要开一个新铺子,还想劳叔祖提点一二呢。”

  说着,他自仆从手中接过个匣子,亲手送到了韩琦面前。

  “只那日进斗金的香水铺还不够?又开新店,你也是个闲不住的。”韩琦笑骂了一句,伸手掀开了盒盖。看清里面的东西,倒是让他生出了些讶色,“怎么不是银镜?”

  韩邈给宫里送银镜的事情,已经传遍了东京。然而别家都开始卖银镜了,韩家香水铺却迟迟不单卖此物。韩琦还以为这次韩邈终于要开一家银镜店了,谁承想送来的竟然不是银镜,而是几个镶嵌在玳瑁、赤金中的透明镜片。

  “银镜比之铜镜,只稍稍清晰了些,有甚可称道的?这新制的几种镜子,却是天下士人的至宝。”韩邈笑着取出盒中那个镶着玳瑁柄的小小圆镜,“譬如这透镜,就能放大纸上字迹,可省目力。”

  韩琦如今也是六十岁的人了,难免老眼昏花。听到这话,好奇的接过了镜子,对着匣子旁边的那行细小如豆的字一照,就发现镜中的字大了许多,不由赞道:“当真能放大文字,可省力不少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