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1(2 / 2)

加入书签

  况且在这庄子上的出路看得到头,看着自己的子女被带到主人身边,前途无量,还留在庄子上的人会更加忠心耿耿,为主子更卖力的干活。

  听到林桂隐晦的表达了这个意思,姜兆殊表示:你说的有道理。

  真是人生处处是学问啊。

  不过姜兆殊有些怀疑,跟在主人家身边,随时卑躬屈膝的,这真的是一个好出路吗?留在庄子上,天高皇帝远,自己当家作主不是更好吗?

  林桂表示大少爷想的有点天真,庄子上能有什么好出路?

  庄子上的出息是固定的,不像是商铺,有亏有赢,分给奴仆的收益就这么些,除了庄头日子好过一些,其余的人每天要干活下地,吃的也差,哪里比得上进府,可以跟在主人家身边,干的活轻松、吃的穿的上一个档次不说,跟在主人身边可以长份见识也不是留在庄子上、一直不出去的人能够比拟的。

  姜兆殊对比了一下,留在府上的话,干活就是洗衣服,打扫,砍柴,护理花园子之类的,但是留在庄子上的话,这些他们要做,还得要下地干活。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去主人府上,对于留在庄子上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前程。

  姜兆殊默然,对于普通的平民老百姓来说,他们是良民,日子不好过也还有奔头,自己没钱没有学问,可以供养自己的儿子、孙子,只要有一个考取功名,那就是挣脱了土地,可以翻身做主,但是如果卖身为奴,三代内不得科举,身为奴仆,就在固定的一亩三分地内打转,赎身,说的轻巧,又哪是那么容易?

  赎身后以什么为生都成为问题,更别说供养子孙上进了。

  大部分的人一卖身为奴,就是终身为奴了。

  如果卖身的主家有钱有势,对奴仆也不差,就会代代为仆,成为家生子,就像林桂,他爷爷那辈就卖身进林家,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三辈了,他的子女也长大成人,也在林家上工糊口,除了伺候主子,让他们一家赎身出去下地干活,那是一窍不通,很可能饿死。

  再者,赎身出去后说是良民,但良民就是平民,也就是没有依靠的普通老百姓,要是受了什么委屈,往往没有途径得到伸张,哪像在林家,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只要不犯错,怎么也有一口饭吃。

  姜兆殊心情复杂的去了离得最近的一个小庄子,这是他的嫡母分给他的,这个庄子不大,有两百多亩水田,一百亩山地,水田通通种水稻,山地则是种植了玉米、红薯、豆子等等之类的杂粮。

  现在他们府上吃的大米和蔬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