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33(2 / 2)

加入书签

“今年有很多大事件发生,但女权运动一定是绕不开的一环,尤其是十月开始兴起并迅速席卷世界各地的#Me Too#运动。而我被邀请,很大程度是因为在#Me Too#运动中的影响。”伊莉莎一五一十地说出自己的猜测。

听见伊莉莎的回答,纳尔森没有表示同意或反对,只是冷硬的面色稍稍柔和了一些。实际上伊莉莎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果仅仅是“打破沉默者”这个主题,显然在受邀的六人中,无论是在今年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性骚扰官司的泰勒·斯威夫特,还是凭着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揭露硅谷企业内部歧视女性一些隐性条款的优步前雇员苏珊·福勒,她们在运动中参与的程度都会比伊莉莎更深刻。

但是最终让《时代》做出邀请伊莉莎作为封面人物之一这个决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在推特和脸书两大平台上,伊莉莎关于#Me Too#运动的言论直到运动开展将近一个月后,依然是评论、转发最多的一条;

其次是她即将开展的Female Force主题演唱会,以及那张销量惊人的同名专辑,这也是让《时代》主编拍板决定的重要因素。一张从去年年末女权运动还没有酝酿发展时期就开始筹备的主题专辑,足以说明在今年的这一次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里,伊莉莎并不是一个外人眼中的“投机者”,而是在事件爆发前就已经抱有这样理念的“发声者”。比起顺应时代,伊莉莎在过程中展现出的,更多是变革时代的倾向。

几个问题下来,伊莉莎也大致摸清楚了今天这位记者的提问风格,简单来说就是打直球,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但也会因为失去委婉言辞的包装而略显苛责。

“那你又是怎么看待#Me Too#运动的呢?”问完这个问题后,纳尔森直视着伊莉莎的眼睛,等待着她的回答。

“#Me Too#运动的发生不是一夕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的偶然性,当这样类似的案件累积到一个程度打破了绝大多数人心理底线之后,就一定会爆发这样的一场运动。”伊莉莎一边思考,谨慎地措辞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回答的过程中,她一直注视着纳尔森的眼睛,蓝色的眼眸中带着认真的神情,“我知道#Me Too#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可控制的现象,包括后期逐渐出现的过度指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试图趁乱搅浑水并凭借这场运动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只要这场运动能够让那些受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