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5(1 / 2)

加入书签

性加入了这一场运动中,更是有不少有影响力的男性也在公开平台上表达了对“Me Too”运动的支持。随着越来越多像伊莉莎这样的公众人物加入,“#Me Too#”运动也愈发如火如荼,以在一开始谁都没有料到的速度和巨大影响力,凭借互联网的传播,迅速地辐射到全球各地。

推特随后在旗下策划故事的平台Moments(时刻)上对这项运动进行了推广,支持了#MeToo#这一话题。并且发出了一则声明,他们认为这一项运动“为能够帮助并支持我们的平台上的声音,特别是那些面对权势说出真相的声音而自豪”。

“#Me Too”运动的爆发与伊莉莎发布新专辑的时间隔了不到两天,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伊莉莎的第二张专辑的数据毫无疑问地爆了。

第一周,《Female Force》在Billboard周榜上登顶,同时有三支单曲杀入了Billboard单曲榜前十,一首是之前发布的《WHY》,也是唯一一首发布新专辑之前曾经在电视节目上单独打过榜的歌曲,排在了Billboard单曲榜第二的位置,而紧随其后的两首单曲排在第五位和第十位。

按照这样的趋势,伊莉莎这一张专辑的影响力并不会仅仅局限于此。因为“#Me Too#”运动的兴起,这一张原本偏小众且剑走偏锋的专辑,被推到公众视野中之后,凭借着过硬的质量承受住了评判。如果说销量与下载量受到了运动的影响,那么乐评人则是给这一张专辑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沃克利·乔伊斯(《NME》乐评人):比起伊莉莎的上一张专辑,这张专辑显然更小众,却也更成熟。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摇滚领域,伊莉莎的灵气不容忽视。仅仅就以她的创作来看,在第一张专辑中,她自己作词作曲的只有四首,但是第二张专辑中绝大部分的歌曲都有着伊莉莎创作的影子。或许出于这个原因,伊莉莎第二张专辑中的歌曲更有完整的逻辑和体系。无论是《WHY》中展现出对性侵现象的控诉,《Bad Girl》中表达的对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固化的不满,直到最后一首《Dream-like Street》,她用一首歌,塑造了一个想象中的乐园,那样的不切实际,却也那样的令人向往。

斯彭德·瓦伦(《纽约时报》记者,乐评人):我曾经断言过,伊莉莎宽广的音域和独特的音色,使她可以轻松驾驭各种曲风,但是最适合伊莉莎的还是摇滚。只要触碰到摇滚乐,伊莉莎就能够迸发出常人难以匹及的爆发力。

卡玛·伦纳德(《滚石》乐评人):伊莉莎·林用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进步着,对于她过度在意商业活动的批评一直存在,她身上的争议从来没有平息过。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位歌手来说,音乐作品始终是最好的评判依据,而伊莉莎的第二张专辑,仅仅以我的角度来说,是无比成功的。

这张专辑里的十首歌,每一首都兼具了音乐美感与社会意义,我没有从这张专辑里找出哪怕是一首“废曲”,几乎每一首都让我想要循环播放。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