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4(2 / 2)

加入书签

直至黎青颜开口洋洋洒洒地讲述她的观点后,烟雨先生才明白她这份淡然是为何。

因为,她的中心点同前面四个人全然不一样。

黎青颜把着自己的文章,眉骨压低,清清冷冷的声音飘于众人耳中。

“学生私以为单论某一位‘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到底过于局限……”

一句话,就将自己的文章和前面四位的分割了开,因为前面四位皆是单论了具体某一位“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

也由此句,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兴趣。

而其后,更是振聋发聩的声音。

烟雨先生这才第一回认真打量起了黎青颜,眼底藏不住的惊讶,身后的齐司业和几位博士亦然。

此等见解,真的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郎所能写出来的吗?

黎青颜的文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格局。

“不论‘名士’还是‘名仕’,他们榜样影响之范围,大部分归于学子和朝臣,但这两类人的数量,同天下黎民百姓相比,还是远远不够。”

“虽然历朝历代的昌盛,远不只是一个‘名士’和‘名仕’或者少数人可以影响的,但事实上,学生以为可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真正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发挥到极致,真正落到实处,于国于民有利之。”

讲到这的时候,黎青颜声音微顿。

“而这方法,便是需得‘名士’和‘名仕’的相辅相成。”

其后,黎青颜的声音便是顺畅了不少。

以黎青颜的观点而论。

“名仕”,即为“名臣”,武能□□定国,文有经世之才,均是能为国家呈上利民利国的国策。

然历史观来,国策虽好,却并不是在每个阶段都能实施顺畅。

原因纷杂,但归其根本,有一个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