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2(2 / 2)
“帖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填空和默写,一般考官会则取经书上的一页中的一行,印在卷子上,然后让考生写出它的上下文。
“策问”,策问算是这四类中比较难的,放在现代,便是议论文作文,主要根据考官提出的关于儒家经典或者时政等等方面的问题,写一篇关于自己理解的小作文。
“经义”,截取儒家经典中的某一段句子,或者同主题的某几段句子,作为题目,让考生们写小作文,类似于现代的“读后感”。
若是科举,这四类均是要考的,所以才需费上三日时间。
考题范围涉及之广,不只需要考生们对儒家经典钻研极致,更需要考生们博闻强记,关注时政热点。
不过,朝考却只用随机抽考两类,所以只需一日。
其实,单从科举来看,就已可见古人在考试中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黎青颜,不自觉就开始分析古代考试和现代考试的继承和发展。
一边分析,一边猜测,不知他们这一回,会随机到哪两大类考试内容。
其实黎青颜不太想碰上“策问”,尤其是时政方面,对于朝廷风向,政治格局,黎青颜这初来乍到,可也没摸清多少。
原身也没投身官场,所以所知信息并不多。
就在黎青颜暗自分析考卷时,她心心念念的考卷已然发下。
不同于现代,所有考试内容会在一张卷子上。
在大燕朝,是先考完一类,交卷后,再考另外一类。
而黎青颜首先拿到的卷子,正好是“帖经”一类,也就是填空题和默写题,这倒让黎青颜不自觉展颜。
原身本身通读《四书》《五经》,再加上近来黎青颜勤奋苦学,对“帖经”她还是有些自信的。
没过多会,黎青颜的试卷已然一片墨黑之色,引得周遭的巡考官不住地点头。
不愧是“盛京第一才子”,答题速度堪称整个考场第一,就不知是否能全部答对。
一时,好几个巡考官都想巡视黎青颜那一排号舍,想看看黎青颜答得怎么样。
可惜,他们又不能随意移动,最后,还是原本黎青颜那排号舍的巡考官带着一脸得意,朝着黎青颜方向而去。
但巡考官也不好太过表露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