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0(1 / 2)
。
当然那些常在街面上走的混子们知道,这并不是,而是城里这置换房子整出来的缘故。
你想啊,这京城是啥时候建的?那是朱棣时期,到了这会儿隔了多少年了?人口又增加了多少?不说比当年翻上几番吧,涨上五成总有吧。那么原本还算是宽敞的京城,能不挤得慌?再加上官是越来越多,有钱人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这贫民百姓日子过的有多挤吧,那真是谁住谁知道。不然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占地违章搭建的事儿了对吧。
如今呢,违章搭建不成了,要罚钱,要强拆,那么这屋子住不下的就更多了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没人管,那事儿也就要靠他们一个个的,慢慢的自己努力了,弱肉强食,看各家自己的本事。而如今呢?阿玉创造出了新的模式,置换,而且还将这事儿当成买卖一样,办成了能挣钱的事儿。如此一来,这事儿就不是原来的事儿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有钱挣没有人愿意错过,别说是锦衣卫了,就是其他十二卫,甚至是其他衙门都开始寻思用这个法子发一笔。特别是那些在城外庄子不少的大户老爷们,为了衙门,为了公事或许还有些拖延,自家的事儿,那是相当的利索,而且他们的便利条件先天的比衙门好。
你想想只要自家庄子边上砌上一排半砖半泥胚茅草顶的院子,划上一亩自家不要的下等地,坡地之类的,分分钟就能让城里这贫民窟的苦哈哈们心动。不但是能得了地不说,顺带的还能让自家多几个得用的佃户长工,他们凭什么不干?
是啊,凭什么不干,正是因为很有理由,很有优势,所以干的人自然也不少,而干的人不少,不管是为了争夺看中的地方,还是为了名声考虑,甚至是下头管事之类争功,或者为自己贪污多点借口等等理由,你说他们怎么可能干出强买强卖的事儿来?那岂不是明摆着送小辫子给人抓?不是明摆着给别人送钱?所以喽,这贫民窟的人这才有了这像是开天辟地一样,难得的好待遇。
你说这样的情况阿玉是不是知道?锦衣卫有什么不知道?那是不是当初就能料到?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万历皇帝问起的时候,他是一脸茫然的表示:他一个总旗,管自己的事儿还来不及,哪有功夫管别人?手还没那么长。至于人到了城外……这又不是崇祯年间,动不动会有什么铁骑围城什么的,安全又有活路,有什么不好。嗯,当然,对着皇帝不能这么说对吧。
“这贫民窟的人去外头的庄子,这其实是好事儿,在城里打杂卖力气吃饭的,即使住在外头也不是不能来干。倒是那些小偷小摸的去了近半,衙门捕快日子倒是轻省了些。还有些没点手艺的老弱……城外好歹有那么点地,种点菜蔬的,也算是能活命了。可见这置换的事儿好处不少,唉,我若早知道这样,当初一开始,就该往这方面想,这样或许早就见了成效,不过我也没那么多庄子,可见这银子确实不该是我挣的,呵呵。”
这话说的很有些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只是阿玉说的十分的坦然,后头还带上了几分自嘲,让万历皇帝看了,本有的对阿玉自夸的失笑去了三分,反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的说到:
“真是个实在孩子,不过该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谁都不傻,都看着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