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0(1 / 2)

加入书签

/>  毕竟俗话说得好啊,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这些读书人是掌控了天下喉舌,可问题是舆论什么的再怎么大义凛然,也比不上那官田里实实在在的低租的诱惑力。最起码各处无地流民就觉得,官府这清理偷税漏税做的就挺好,若不是这样,他们可没这样的好处。

  你说为啥所有人都知道?呵呵,因为公审啊!从一开始,为了保证舆论不被带歪,百姓能知道原委,不至于被蛊惑的弄出什么群体事件,那些跟着张居正已经经历过变法的各种磨难的官员们,就十分有远见的将自己,将这个案子,置于阳光底下。

  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是,这儒家是这么说的,可这真的能做到的有几个?私心杂念几乎人人有,毕竟谁也不是圣人不是。只是往日遮掩的好,没人细查罢了。如今这么一摊开来……

  事情经过什么的,国家的法令,祖宗的规矩,一样样的,都摊了出来。于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些往日被认为清高,威严,能耐的老爷们,偷税漏税到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田亩都不交税,还将税赋转嫁到了他们头上,凡是交税的,一个个都怒了。瞧着那些士绅的眼神,差点没直接上去咬两口。就是那些交税的中等地主们,作为半个知情人,都忍不住仇富的骂上几句,可想而知这事儿的影响成了什么样。

  等着那些贪官在那么一收拾,普通的百姓们又头一次知道了国家规定的税赋数字,对比一下往日自己缴纳的,这火头窜的都快直接烧房子了。就是再怎么需要摊派,就是再怎么折色火耗,丫丫的,也没你们这样直接翻几番的吧!

  百姓们自觉受到了欺骗,感觉国家是好的,皇帝是好的,连着抄家的锦衣卫什么的,这会儿都觉得面目可爱了几分。可这官,这些士绅是大大的不好。你们说,这些读书人,这些喉舌们再想蛊惑什么的,能有用?自己持身不正,占国家便宜这些已经谁都知道了,谁还听他们的。倒是那些往日不事生产,有些迂腐的书呆子难得的第一次受到了欢迎,因为人们觉得,这些书呆子即使再怎么不成器,人好歹不欺负人啊!所以自然愿意多给几分笑脸了。

  当然,这样并不是说,只有最底层的那些人,对这些事儿有反应。事实上,因为第一次这么彻底,这么直接的将免税的数字什么的,通过锦衣卫等,直接公布给每一个人知道。

  所以那些中等以上地主们难得也开始多了几分关注,他们关注的不是多少人抄家,也不是谁家倒霉,而是去观察了周围的那些大地主们。

  别以为他们是好心啊。他们能这么干,那也是因为利益驱动。你想啊,所谓地方士绅,在这个国家政府最低一级只能涉及到县城的情况下,那些镇子、村子什么的,都是乡老士绅在作地方管理。而这样的权利大不大呢?最起码在这些地主眼里那是相当的大的。即使不觉得大,为了面子也绝对需要争取的。

  既然要争权,那么自然就会产生纠纷,而有了纠纷自然就有了对头……明白了?这些地主们这是在寻对头的绊子,想着怎么利用这一次的局势,把别人拉下来自己上呢。

  至于小地主?就这些没根底,没人脉,勉强算是富裕的人家,子弟即使考上了举人,自家地也不够200亩,不管上头怎么整,都和他们扯不上啊!事不关己自然高高挂起。

  当这个事情一点点的扩大,一点点的信息汇拢,阿玉利用自己的身份,将这事儿整个的看了个大概之后。他突然对张居正充满了敬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