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4(2 / 2)

加入书签

  李承一轻笑,“欢妹,此情,至死不渝。”

  固城关李承一带兵战胜辽军在几天后传到了昌城,而李承一上表的那份奏折也十分有技巧。

  虽说景炎帝有议和的打算,下发了几次折子都让李承一按兵不动,而这次是辽兵攻城在先,他们只是防守,这便是有人想从中挑出李承一违抗皇命的错,都找不到把柄。

  总不能打开城门,迎着辽人进来吧?

  和在欢庆着胜利的边城不同,临安府这边又是另一派景象。

  百姓们慷慨激昂,纷纷称道,在袁将军之后又横空出了一个少年战神,竟然把北辽贼子打出了城关,而且还收复了北边三百里的领土。

  各处的茶馆,酒楼都在说着边疆的战事。

  人们听得津津乐道,不知不觉中,袁将军和李承一的声望再上一层楼。

  而关于景炎帝一味妥协,委曲求全的议和,也被说书之人添油加醋的给说进了书里,当然没直接表明事迹中人的身份,但所有来听书的人都明白其中所指。

  这一度让景炎帝暴怒不已,可是他又不能下令去把这些人全都给抓起来,先帝在位时有过旨意,要礼待文人墨客,那听书楼里许多都是文人雅士。

  就算能堵得了一个人的口,也无法阻止那些刊印书籍的书局。

  说起那书局也是奇怪。

  原本每个府城的书局只有一到两个,而几乎全都被沈府垄断了,后来不知怎么的,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的印刷技术,不仅降低了印书成本,连印刷速度也快了。

  明珠书局在临安府的分店就时不时刊印一些话本。

  那些话本都有着独立的背景,但细细品味却又像是在抨击时事,大多都是十安书院的学子所写。

  景炎帝为着这些,发了不小的脾气,想把这些人全都抓起来,可没有一个名头,上又有先帝旨意顶着,实在让他窝火的很。

  就连想做暴君的胆识都没有。

  这日,景炎帝召了以左相为首的大臣前来议政殿商量。

  双手背在身后,在殿内踱步,景炎帝气恼的将手里的折子给摔在地上,面色沉怒的坐回龙椅,“这该死李承一,你们说这当如何是好?!”

  李承一倒是好,直接博得了美名,这走出去,全是夸他的!

  却把屎盆子一样的脏污名声给扣到了他头上,当皇帝当得这么憋屈的,除了他,还有谁?

  “你们都说说,北辽兵强马壮,要是这次惹恼了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