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58(1 / 2)

加入书签

没有储存足够的粮食,一旦吃完了,就不得不向外求助,到时候局势必定会发生变化。

  唐礼臣在奏折之中请罪,认为是因为自己处置不当,才会激起民变。但对于自己此刻的处境却没有多说,而是要求朝廷派兵,以雷霆之势镇压此事,以免民变最后真的变成造反。

  言下之意,他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细究起来,这件事里唐礼臣自然是没有做错的,不但没有错,还应该有功。毕竟他圆满地完成了先帝交付的任务。但后来放跑了钦犯,又让局面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也要有人负责任。唐礼臣是个聪明人,主动担起了这个责任。

  民变肯定是必须要镇压的,但是该怎么镇压,派谁去,领多少兵,到了那边又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唐礼臣这个被包围在府衙中的朝廷命官,到底要不要救?

  这些就是朝廷诸公要商量的内容了。

  “臣以为,从京中派兵,恐鞭长莫及,不如就近从附近州县调遣兵马前往,镇压民变,营救唐知州。”毕竟是锐意进取的年轻人,顾铮第一个站出来表态道。

  刘牧川也道,“正该如此。”

  倒是一向主理政事堂事务的薛知道捋着胡须,并没有立刻说话。

  太皇太后转头看向他,“薛相公以为如何?”

  薛知道这才道,“民变自是要镇压的,从附近调遣兵马,臣并无异议。只是唐知州决策有误,导致如今的局势,实在难辞其咎。”

  “胡言乱语!”刘牧川忍不住道,“事已至此,唐知州固然有错,但既然是朝廷命官,那就只有朝廷有资格处置他。若是任由一帮刁民随意打杀了,朝廷的威严何在?!”

  “话不能这么说。”参政知事汪同上前一步道,“虽说是民变,但百姓们并未失去理智,更未曾在城中打砸抢掠,只是围了官衙,要一个交代罢了。若是一定要救唐知州,反倒激怒了他们,很有可能生变,不得不虑。”

  顾铮本来还有话要说,闻言眉头微微一动,正要迈出去的脚步又收了回来。

  接下来,就是刘牧川和汪同两个人打嘴仗了。一个说得给当地的百姓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威势,以后老实些,免得总是生出事端。一个说民为水君为舟,若是罔顾百姓的意志,只一个劲儿的镇压,反而可能会出事。

  两边都不肯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贺卿比顾铮晚了一点,才慢慢琢磨出了一点门道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