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7(2 / 2)
顾铮少年时代, 对“格物致知”曾经怀着非常强烈的热情和兴趣,一直在不断的观察与探索各种自然现象。
因此闹出的笑话,写出来估计能凑够一本《世说新语》。
在后世,这些都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仿佛从这样的少年时代, 便可窥见他身上能够成为圣人的某些特质。
而在这些故事里, 顾铮也的确观察到了许多自然界的现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理论。只是即便他是个天才,研究这种东西也是为世人所不认同的。没有人指导和交流, 他弄出来的东西也就对错参半、似是而非,没有任何用处。
本来顾铮只将之当做自己的小兴趣, 也不在意是否能有什么结果。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 他的生活中突然遭逢巨变, 亲人相继故去。在这种生离死别带来的震动与创伤之中,顾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在翰林院蛰伏数年, 遍阅儒家经典著作,更令他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 从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家。
然后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说是错误, 但他在这条路上取得的成就同样辉煌灿烂, 令后世人心向往之。但是跟他本来可以走的那条路相比,就不免令人惋惜。
他本来可以挽救一个时代, 但最后只成就了自己。
个人与集体究竟哪一个更重, 或许除了顾铮谁都不知道, 也无从评说正误。
其实现在,顾铮的某些思想已经开始形成雏形,只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归类和完善。就连他自己对此也是懵懵懂懂。而贺卿却误打误撞,将另一条路铺到了他脚下。
历史的拐点有时并不惊心动魄,在当时,它们如每一个平淡而简单的日子一样,并没有任何出奇之处。只有以后再倒回来看,才会发现,原来在那么早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有了端倪。
虽然是秉承着“说话算话”的理念,决定研究一下贺卿所说的这个问题。但顾铮对自己也有一套标准和要求,即使再小的事情,也绝不愿意敷衍了事。所以还是拿出了态度,认真钻研。
开始时只有一个人,还颇有点无从入手之感。后来经过几位重臣的宣传,朝中的年轻人们都研究起了这个问题,大部分人还总爱来找顾铮讨论,倒是给了他不少的启发,打开了思路。
接下来,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正在进行最初的探险,顾铮乐此不疲,甚至险些忘记了最初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
直到这一日,他陛见时,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