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3(1 / 2)

加入书签

进行信号对接就可以了。

  但全息的话,需要调动身体全部的感官神经,和人体内相联通的地方就是各个神经的汇聚点——神经中枢上。无论是什么样形状的全息设备,任何地方都可以简化,但是后脑勺的位置设备是必定需要保留的。

  人脑都会通过后脑勺下方的神经中枢把有效信息分门别类的通过神经线和人体各个神经系统相连接,但传递出来的信号并不是简单的,我要抬起一个肩膀这样一句话,而是把细胞囊内关于抬肩这个动作每一个详细调动肌细胞内容的信息都传达出去。

  进行一个动作,每秒钟都能传递无数讯息,也是膨胀了整个设备运行计算的罪魁祸首。

  那么转换过来呢。

  只要不在已经调动细胞囊内存储后的神经中枢去调取信息,而是在更上一步,在神经线调动对应记忆动作的细胞囊的时候,率先提取了指挥命令,就像是给神经线这个邮件里增加一个抄送功能就可以了。

  这种给神经线增加抄送功能的事情,自然界本身就有相对应的存在。准确说实际上各种细胞之间微生物之间,本身就是有存在复制一个讯息给两个微生物的功能。因为本质上神经线的传输,是靠电子传感,一根神经线链接着另外两根神经线就能做到讯息复制。

  也就是说,宋有闲只要建立一个和全息设备联通的神经触角,和人体脑部的神经线相打通,之后不断给附近的神经线传递信号说,你们所有要开细胞记忆囊的命令,都传给我一份啊。就可以等着被傻乎乎骗了的神经线,抱着信息送到光脑里面,从而完成整个人体和光脑之间有效简洁的信息传递。

  至于这个神经触角,宋有闲已经有了想法。

  本身司士明就是人体方面的专家,宋有闲在他手下待了六年,虽然也经常到其他院士那边转悠,但是最熟悉的也最擅长的方向,肯定还是司士明的人体方向。

  这个技术其实对于现在的宋有闲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困难点。唯一需要无数次实验测试的地方就是,怎么样才能调整好神经触角给人体神经线发出来的信号是准确的,不会把千万杂绪一起传送到光脑里面。要不然最终无用的杂绪过多,还是会和当初直接从神经中枢接信号一样的后果——烧掉那价值几十万的全息设备。

  有了确切的研究方向,宋有闲就没有再泡在全息研究室里面了。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小书房里,一边查着资料,一边做自己神经触角的设计。

  只是还没等宋有闲把整个设计做完,宋有闲就收到了来自自己班级同学的强烈‘祝福’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