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8(2 / 2)

加入书签

殷元昀故作沉思,学着老学究点了点头,就差抚上胸前长须。可惜他十六八的年纪,嘴上光溜溜一片,道:“我确是有个好主意,只是你得先应下。”

柳如卿扬眉道:“殿下先说才是。”

殷元昀大笑道:“我又不会坑害你。也罢,等时机成熟我再找你详谈。”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柳如卿,直教人琢磨不透。

柳如卿摸不清他的想法,抬眼往瑶琴那边看去。瑶琴只是摇摇头,示意她也不知。

殷元昀瞧见她们打眼色,也不在意,他随手翻开桌上搁着的书。这是殷元昭派人去济世堂取回的,说是给她闲时作消遣用。殷元昀见里面记得不过是济世堂每日的诊断记事,丝毫不感兴趣。不过内中字迹古朴雅正,笔法自然,倒是吸引了他。

他看了一会儿,说:“这些都是你写的?”

柳如卿猜他早就将她的来历打听清楚了,口中便无隐瞒:“正是。”

“你的字,颇有钟繇之风。”殷元昀赞道。

柳如卿的字乃是谢婉所授。谢婉师从当世大家褚有道,笔法遒劲圆润,浑厚天然。她自幼虽随父母远游诸州,但谢婉并不是一味溺爱。即使是行路途中,也天天盯着她练字描图。故而她听到夸赞,仿如在夸赞谢婉,笑道:“比之先母,尤差的远呢。”

殷元昀又翻一页,是一首五言绝句,上写着:“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看字迹应是柳如卿的无误。殷元昀不由多瞅了她几眼。

柳如卿见他面上有些古怪,从他手中取过书,解释道:“古人求学有头悬梁、锥刺股。我学医,做不到先贤的程度,便用前人之言勉励自己。”这是她进济世堂不久,白夫人向她们阐明编纂药草纲目的想法,她心有感触,便在医案上题了四句,以作激励。

殷元昀点点头,饮了一口茶,随意问道:“那依你之意,要做到少闻贫病人,该如何呢?”

“我一介女子,不过以自己之力,行力所能及之事,”柳如卿听他言语之中颇不以为意,没好气地道,“殿下身为龙子凤孙,要保朝政稳固,才要体贴民情,为民解忧。”

“姑娘……”瑶琴忍不住叫道打断她。

殷元昀却不介意,抬手止住瑶琴:“无妨,你继续说。”

柳如卿心知自己反应有差。她幼时在外也见过不少贫苦人家,碰上灾年,卖子换粮的不是少数。柳大夫和谢婉见状总是出手相助,只是个人力量实在微小,救得一人,也难以救得万人。到了上京之后,济世堂每三月在南城举行义诊,很多贫病之人只有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