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6(1 / 2)

加入书签

在老中医坟前差点哭晕过去。

  这也是一张让孟则知叹气的脸。

  太糙了,他家爱人见了肯定会嫌弃的。

  刚拧干毛巾,就听见屋外有人喊道:“岁寒,该出工了。”

  “马上就来。”

  孟则知应了一声,转身进了厨房。

  锅里熬着的是红薯海鲜粥,有虾仁、鱿鱼、蛤蜊……海边的人从不缺吃食。

  林家村的渔船都是木质的小渔船,适合在近海捕捞。

  林家村附近的海域的出产还算丰饶,平均一天下来能捕捞到上千公斤的渔获,这还不包括老弱妇孺每天赶海找到的螃蟹和贝类。

  每天晚上,国营水产供销公司都会派车来把林家村村民捕到的渔获运走。

  这个年代,海产是除了猪肉之外,最受普通民众欢迎的肉类,因为海产产量大,所以相比于其他肉类来说都要便宜,大黄鱼一斤才四毛,乌贼一斤才两毛五,至于螃蟹贝类就更便宜了,一块钱能买五斤大螃蟹,十斤的大海螺。

  因为海产没有太大的腥味,大多数清蒸一下就能直接食用,河鱼的价钱高不说(鲫鱼八毛钱一斤),因为土腥味重,不放油,不加调料根本没法吃。更别说像是泥鳅老鳖田螺这些了,那都是喂牲畜的,除非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了,一般人可不会把主意打到那上面去。

  正因为如此,渔村的工分大都特别值钱,以林家村为例,其他村子可能十个工分才七分钱,林家村一个工分就值八分钱,出海的青壮一般都是记十工分,一天就能挣上八毛钱。就算是每天只在岸边赶海的老弱妇孺,平均一天也能挣上四工分。

  当然了,渔民冬季是不出海的,而且岁末也不分粮食,需要自己花钱去买。

  孟则知则是有自己的打算。

  前身辛苦了二十多年,不过才攒下来四百来块钱的家当。这些钱里边,三百块是为林三义的工作准备的,一百块钱留作林小露的学费和生活费,剩下的钱勉强就够他送林小露去学校的路费。

  村里都是每个季度结算一次工分,现在还早着呢。

  孟则知需要一笔钱作为启动资金,不管是购买医疗器械还是药材种子。

  他把目光盯向了大海。

  这么想着,他跟在队伍后面,上了渔船。

  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家里老大媳妇已经做好了晚饭。

  林小露也从她外婆家回来了。

  这年头讲究父母在不分家,林家也不例外,好在这房子是前年新建的,虽然比不上村里其他人家的青砖大瓦房,但胜在宽敞。

  “吃饭吧。”孟则知拿起筷子戳了个土豆放进碗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