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4(2 / 2)

加入书签

  杨珍儿眼神闪烁,算盘打得啪啪响,要不是看中了镇国公府的权势,他们何至于千里迢迢从金陵赶过来?

  卓琏并不清楚兄妹俩的心思,等到夜里桓慎回来,她端着热汤走上前,将事情提了一嘴。

  “那两人虽是母亲的外甥,到底也不同姓,芸娘跟琳儿都到了议亲的年岁,万一被冲撞着,事情恐怕就不好收场了,还不如将他们送到城东的小院,那处景色清幽,修建的十分雅致,住着也不算委屈了。”

  “此事由你决定便好。”

  桓慎对远嫁的姨母都没什么印象,更甭提她产下的两个孩子了。看在桓母的面子上,扶持一把也算不得什么,但若是碍着了自家人,他断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翌日清早,桓慎来到母亲院中,行礼问安后便直直站在原地,没有发出半点响动。

  “时候不早了,慎儿怎么还不去军营?”桓母心觉奇怪,开口问了一嘴。

  “母亲,咱家在外面还有一座宅子,不如让表弟表妹搬过去,免得传出流言蜚语来,影响了芸儿,她总归还没议亲。”

  桓母身为寡妇,自然清楚名声对于妇道人家而言究竟有多重要,芸娘有个身为镇国公的哥哥,也算是金贵人家的小姐,但往日的桓家却是商户出身,许多勋贵都瞧不上这个,挑挑拣拣,才耽搁到了现在。

  “慎儿言之有理,待会为娘便将事情告知焕林兄妹。”

  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桓慎也没在家中多做逗留,再次行礼后便离开了。

  等杨家人来给桓母请安时,卓琏芸娘她们恰好在场,只听桓母道:“珍儿,城东是好地方,那处风景极佳,周围多是读书人,住着十分安逸。”

  杨父宠妾灭妻,杨家的后宅同样污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杨珍儿虽只有十六岁,心机却算不得浅,仅凭只言片语便判断出桓母的想法——无非是觉得兄妹俩碍眼,想将他们逐出桓府罢了。

  女子眼眶瞬间通红,泪珠噗噗往下掉,冲到桓母身畔,似受了天大的委屈那般。

  “姨母,珍儿与哥哥除您外,再也没有其他亲人了,可是我们做错了什么?竟惹您伤怀动怒,这才要离开家里?”

  桓芸扯了扯甄琳的袖口,唇瓣轻启,吐出了四个字:装模作样。

  见状,卓琏既好气又好笑,不住摇头,终究没说什么。

  那厢杨珍儿还没止住眼泪,哭得凄惨至极,桓母有些不忍,连连道:“罢了,不想搬走就先住下,过段日子再过去也不迟。”

  闻言,杨珍儿这才破涕为笑,挽着妇人的胳膊,一口一个姨母叫得极甜。

  傍晚桓慎回来,还不等卓琏开口,站在旁边的芸娘便忍不住抱怨,“二哥,您说这杨家兄妹为什么非要留在家里?我不愿意跟他们呆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