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9(1 / 2)
/> 赵霁宁之所以在丧母之后,迅速被皇帝送出宫避祸,就是因为圣上实在了解后宫的那些阴私手段,才舍不得让自己心爱女人生的孩子,受到自己曾经受过的苦。
圣上的做法看似无情,其实父爱满载。儿时的赵霁宁对此不解,甚至是埋怨。
几年后回到宫中生活的他,虽有自保的能力,但因常年在外,不擅长宫内的生存法则,被人当了靶子。那次之事若非得秦贤妃相助,就算有圣上的爱护,赵霁宁是不会那般轻易脱身的。正是那次开始,他的性子慢慢转变成了现在这样痞痞的,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的二货性子。
先是送往护国寺静养,再次回宫时依旧未逃开箭靶的命运。为了孩子面遭毒手,皇帝一狠心硬是亲自给他寻了师傅,送到山上学艺,一待就是好几年。
或许外人看来皇帝这是对他诸多不喜,才将他送出宫外养着,但能够放下颜面亲自上山求师傅收赵霁宁为徒是一件极其不易之事。为了心爱之人的儿子,皇帝也是费尽心思,也算是别样的父爱。因为对这个儿子一直怀有歉意,皇帝才诸多容忍。加之他是一个没有真心想过那个位置的儿子,皇帝更是真心疼之。
也就是那时候,皇帝常常派与他年纪差不多的宴王出宫去看他,一来两人没有直接利益之争,二来皇帝认为自己亲自教养的弟弟,要比那些妃嫔要大的不靠谱的儿子可靠得多。
自那时候起,叔侄两人之间算是建立了默契。
古人云,因祸得福,负责深厚,这样的话算是在赵霁宁身上印证了。
赵霁宁无母疼爱,连带着远离父亲,可为憾事。因祸得福,在离宫期间却交到了不少真心朋友,包括萧慕城、宇文默等,甚至是唐之恒,这些好友并非酒肉朋友,都是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的挚友。
“宴王爷知你近日会归,便留了书信在此。”了然大师解释书信的来由。
赵霁宁打开信件,发现上面仅写着两个字:静待。
“了然大师,宴王叔就只留了一封信?”
了然大师,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后说道:“宴王爷唯留下这一封信,便先行下山了。”
“我听说,宴王妃在寺中祈福。可是宴王叔亲自护送至此的?”赵霁宁不了解近期京中暗涌,但联想到宴王妃也在寺中,就开始猜测宴王叔的行事缘由。
虽然他知晓宴王夫妇之间有些不同,但他了解自己的小叔叔,既然娶了人家,便会尽到丈夫职责,绝不会让人暴露在危险之中。
了然大师点点,“正是。”
“那宴王叔可曾提过何时再来?”
“未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