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6(2 / 2)
“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这个回答。”解然先看刘志远,“有兴趣先回答吗?”
刘志远很认真地回答:“这句话有歧义,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理解为我和……她……”刘志远看了眼林朝夕,继续说,“a.我们来自两个不同学校的学生,解出了黑板上的题目;b.我们两个是学校的学生,我们解出了黑板上的题目。”
“你呢?”解然不置可否,又问林朝夕。
“如果您问我这个问题,我认为在现在这个情景中,这句话没什么太大问题;但如果不在这个情境中,就和刘同学的答案差不多了。”
“你们看,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
和刘志远想象中老师又要评价答案对错优劣的情况完全不同。解然拿起粉笔,把自己刚才问的那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很认真地说,“因为我们在现实口语对话和思考中有情景支撑,为了简便,会省略一些东西,但这有时也影响我们的书面语言和思考过程变得不再精准。”
听到“精准”两个字时,林朝夕抬眼看着解然。
这个内容她听上去实在太耳熟,她总觉得这份集训队的教学大纲,有可能还是出自老林之手。
而和小学时一来就考试的情况完全不同,这次初、高中联合集训更为雷厉风行一些,一来就上课。
“就比如刚才你们快速解题的过程,又比如这句话……”解然敲了敲黑板,说,“你们现在听到这句话,并不会觉得它又什么问题。但如果它刊印在纸上,由不在教室的人阅读到它,就会产生歧义。而数学……数学语言的精确性非常重要,它既保证你在进行数学计算和相关论证时拥有可靠的基础结构;同时也保证相关内容在传播中不会引起歧义。”
解然说到这里,刘志远才注意到,林朝夕不知何时已经走回自己座位,而教室里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认真听讲。
教室里鸦雀无声,他赶忙也走回自己座位。
“数学家们花了几乎等同于人类历史的一段漫长时间,来建立相对精准的符号语言体系,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
“数学符号?”
“公式?”
“怎么证明?”
坐在前排的同学抢答。
“不,是语文。”
——
三味大学食堂里,寒假里只有零星几个窗口开放。
林朝夕趴在饭桌上,边扒盒饭,边观察食堂的标语,一边用笔记录下来,而在她附近,不少他们集训队学生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这就是他们这节“语文课”的课后作业,找出生活用语中不规范处,并用更精确的语言来改写它。
林朝夕在本子上记了两个短句。
忽然有人端着餐盘,在她身边坐下。
“红烧牛肉?”解然看着她本子上写的东西问。
林朝夕赶紧把答案遮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