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4(2 / 2)
这些走镖的是真热情,跟着说是。
这么大阵仗怎么可能少了看热闹的,围着看热闹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都震惊了,问走镖的通政使大人在他老家那头名声有那么大?听说北边遭灾都有人自发给他捐粮?
捐粮的主要是想被写进书里,想得美名,这其实是毛蛋的成功,他那个书太火了,认字的都看,不认字儿的也会去茶馆听人说书。
托他的福,卫成成了省内第一名人,他的故事三岁小孩儿都听过。
……
这种细节就不用说得太多,边上人问卫成在老家有这影响力?走镖的只管点头。
京城百姓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这种事也是闻所未闻。
北边遭灾了,老家百姓给他捐粮,还托镖局送上京城,这么多啊,他那一家人吃到那辈人才能吃完?这车队走出来都跟朝廷安排运赈灾粮的没差了。京城百姓触动很大,本来卫成这几年沉淀了许多,他都没搞什么大事情,老百姓追忆了前尘旧事,说他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是刚直不阿的青天老爷。
边上人闲聊着,卫成从通政司衙门赶回来了,回来拱手说自家领俸银食禄米,实在需不着这个,老家百姓一片心意倒也不好直接退回去,不若捐给朝廷,用作赈灾,这么多粮食能救不少人。
他一边安排镖局的把粮食送去户部,一边交代姜蜜让她安排灶上做几个好菜,说要给镖局的兄弟接风洗尘,这一路麻烦他们了。
镖局只负责走货,这些粮送到卫成手里他要怎么安排是他的事,他说送去户部,那就送呗。
镖师押着粮食往户部衙门去,边上还有老百姓跟着走。姜蜜看着他们浩浩荡荡的走远,走远之后她转身回府,按照镖头说的镖师人数准备伙食。安排下去以后,她才有精力同自家人说说今儿个这出。
二老包括三个小的都在厅里了,姜蜜刚才说了许多话,有些口干,她端起凉茶喝了几口舒服一些才道:“当初没绝了毛蛋的写书之路,如今竟换回福报来。想想看,相公他从没在地方上任过职,哪有什么恩德施予乡亲?人家捐这些粮十有八/九是想被毛蛋写在书上,他那个书卖得好,看的人很多,写上去能美名远扬……这个动机虽然不纯粹,捐出来的粮是实打实的,这些粮食是不能解决灾情,但能帮更多的人活下来。毛蛋以前做的很多事我们不认可,这回他却积了大德。”
姜蜜说完,全家把头点得齐齐整整,老爷子可高兴了,他之前觉得这孙子没救了,这么看着虽然有些瑕疵,人还是要得。吴氏也难得说了大房一句好,肯定道这回事办得不错。
人在松阳县城搞创作的毛蛋还不知道他得了这么许多好评,他做这个事动机其实也不纯,就是拍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