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7(2 / 2)
他也不敢再说挂田的事,一门心思等京城回信。地税还是小头,不要紧,他们眼下最惦记的是那套书。
大房的毛蛋都十一岁了,已经进了镇上学塾,等着用书。
自家的登科倒是还小,过几年总要用到的。
听那些读书人说,有翰林官的注解,只要用心读了好生记住,考秀才不用说那肯定是一点儿也不费力,再努把力还能博个举人功名。
卫家兄弟这几个月把肠子都悔青了,咒骂那个跑腿的不知道多少回。
他肯出八十两一定知道那套书的价值,才不是单纯想沾喜气。
黑心鬼,那真是个黑心鬼,占了他们大便宜。
……
又等了些天,地方上还在为挂田的事闹腾,卫成的书信已经到了。这是头一回信没送到兄弟手中,它被交到大叔公手里,大叔公也不认字,请人帮着念了。
信上说卫父卫母动了真怒,让两个儿子好自为之。
田,田给了;书,书给了;能混出个什么样看他们自个儿。又拜托大叔公请他看着点,两人没出息就算了,由他窝囊,要是想做歹事坏卫氏名誉拖累家里,直接给他上家法,该打就打不必客气。
还提到之前那套是卫成四年心血,他当官很忙的,挤着时间才做完那些注解,轻飘飘一张嘴再要一套?上哪儿要去?
大老远送回去的经文注解他拿去卖了钱。
那好啊,就看那钱能不能用一辈子。
读的人小心翼翼,听的人叹息不已,终于还是走到这一步,两兄弟彻彻底底让父母凉了心。一般说来父母对子女都是诸多包容,一些小毛病都能忍耐,毕竟是亲骨肉,现在那老两口竟然把话说绝了。
原先就算知道卫家兄弟有些罅隙,看卫成还管他们,十里八乡都很给卫大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