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4(2 / 2)

加入书签

“那行,要我说他能有今天还是自己肯读书,我帮了什么?也不过在你家困难时搭了把手。我是你大伯,你爹走得早,我帮衬一二是应该的。也是三郎聪明,他开窍,能读书,凭本事一级级考上去,咱们沾他的光了。”

郭举人瞧了半天热闹,这时才高看一眼,心想乡下地头也有明事理的,这话听着还像回事。

刚才那两妯娌真别提了,不敢相信她们是卫成的亲嫂子,卫成不过乡野出身能得皇上赏识,他能耐上天了,这两个嫂子也蠢上天了。

想沾光分什么家,分了家还沾什么光。

当时提的理由还是卫成总考不中,嫌他拖累家里,这对卫成来说十分丢脸妨碍也大,那时候笑话他的绝少不了,就旁观者看来兄弟之间早没了情分。读书人那么多,屡试不第的大有人在,谁都能中那举人和进士还有什么稀罕?卫成走背运还是二十岁之前,那么年轻就被嫌也实在过了。

郭举人又想起他在府学和卫成同窗那两年。别人都是专心读书缺钱回家拿,只他拼命想得一甲奖励,又是抄书又是卖米,日子过得很省。平常同窗约着出去吃酒他很少参与,推脱三回五回才会凑一回热闹。

说他考上秀才之前需要家里补贴郭举人相信,在私办学堂读书开销是要大些。要说他直接就把家拖垮了,那怎么可能?

说到底还是看不起他,没想着他能出息,偏偏他就是出息了。

这么想着,郭举人心里竟有些痛快。

……

家禽家畜包括田地说好了,两个儿子问起老屋,说爹娘上京去了,老屋就空着?

“问这干啥?”

“屋子总没人住时间一长就荒了,爹娘走之前是不是也安排一下?别糟蹋了上好的房子。”

卫父看向婆娘吴氏,吴氏扯了扯嘴皮子,最后留了句话给两兄弟:“做人不要贪得无厌。”

吴氏大概知道,他们原先顾着脸面,今儿个不顾了是想到这是最后一买卖,亏了以后也捞不回来,自然能多占就多占。想到这里她更不懂,大郎和二郎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子的?还是说人有小家之后就真的能自私到这地步?

说句真心话,吴氏她心寒。

就儿子和媳妇这个态度,她一亩地都不想给的。想到那是亲儿子,底下还有孙子,多几亩田给他们日子的确能好很多。要培养读书人能有余力,不想培养好生种地吃喝也不愁。

她这么想才没驳三郎的安排,并且顺着三郎的意思做了分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