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6(1 / 2)

加入书签

天天待在村里。他现在可缺钱了。

  养殖场主要是目的在于沤肥,家畜少了可不行。

  他又往北市跑了一趟,和王发财做了一笔小生意,回来的时候,小卡车拉着几辆摩托车把全村人都引了出来。

  这时候,有一辆摩托车,那相当于后世有一辆宝马,全村人羡慕。

  不过有买地的事前在前头,大家对这车除了好奇也没多惊讶。

  自由市场才刚刚开放呢,还没有专门的养殖场。连做种的家禽都得去集市上或者挨家挨户的收。

  宋玉安把这事交给了叶建国,叫他找了十几个半大小子跟着去一个镇一个镇的收家禽,兔子,鸡,猪,牛,羊,马都要,收回来以后就放进圈里养。

  十几个行成了一个家禽小分队,市场上只要是活的,除了猫和狗,全让他们给扫荡了。

  那么多果树苗定下来了,不知道要消耗多少肥料呢,可不就得多养一些,现在的化肥研究还不成熟,一对一针对作物的太少,再好的果子,如果化肥用错了,种出来口感也不好。

  叶维国的速度很快,宋玉安这里牲口家禽还没有收够,那边何耀宗和叶维国的副手就带着个农业专家到了湖东村。

  这个专家叫杨绥,本身也是研究玉米的,见了那几张照片就挪不动道了,天天磨着领导要过来。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沾上官家,那不就得走一趟程序。

  好在湖东村这边冬季寒冷,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现在离下种还有一个多月,怎么都来得及了。

  “宋同志,这位是首都农业学院的杨绥杨教授。杨教授,这位就是研究出玉安1号的宋玉安同志。”叶维国的副手陈兵给两人做介绍。

  玉安1号这个名字是上辈子就这么叫的,实际上这是玉安六号,宋玉安研究改良了六代才确定的终级优良品种。

  “小伙子,这玉米真是你研究出来的?你能和我说说具体的过程吗?”

  事实证明,不仅科学家是疯子,这植物学家疯起来也是够人受的,比如这位杨教授,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愣是拉着宋玉安在村口地边上交流了几个小时的研究心得。

  两人是同行,那些专业名词,套话一套一套的,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们明明什么都听不懂,但是看两人那如痴如醉的表情,乐得跟看大戏似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