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5(1 / 2)
这般下作地去除?实在是不似皇帝之所为。也可能是太子一流,但无论是国君还是储君,都不是臣子能妄言的。
移交了大理寺,其实也问不出什么,肯定有人会出手让这厨子悄无声息地死去,但是至少琅王不会背负暴虐打死下人的污名。
琅王在琼娘温柔的开解细语下,渐渐压制住了火气,自又想了想,便吩咐常进道:“按王妃所言行事,将人移交到大理寺。”
人到了大理寺,初时过审还好,只是过三日,那人便畏罪自挂在了牢房里。
皇帝闻听此案震怒,下旨抄那厨子的全家。同时派人清查了琅王府外请之人的籍贯,家眷,全部记录在册,但凡有人再心怀不轨,便是以这厨子为例,全家满门抄斩,诛连九族。
这等处置,乃是加害皇族之人的责罚。自然又有御史请奏,直问圣上是否量刑太重。
嘉康帝这次毫无明君风范,直接将奏折甩在了御史的脸上,质问他放着国家大事不管,为何来包庇残害栋梁的罪犯,那下毒之人,可就是他派去的?
这样的铁帽子,谁的脊梁也受不住,再无人敢言。
但经此一事,朝中的文武也终于看出了些许的名堂。
这位琅王,还真是深得圣心,难怪能把持运河盐税十年,这就是圣眷在身,一朝宠臣之相啊!
第91章
不过这内里的详情,却是局中人才知。
琼娘虽不知那下毒人为谁, 却替琅王担忧, 那下毒之人显然位高权重, 叫琅王忌惮不已。既然那人已经动了杀机, 琅王身在根基未稳的京城岂不被动?
她甚至有股子冲动, 想要劝琅王及早返回江东, 早点离开京城这是非之地。
这些话, 她都压在心底, 不想在琅王中毒,身体有恙的节骨眼儿,让他上火烦心。
不过琅王心烦的其实是另一桩口舌官司。
陆郎中开的是拔根去毒的方子,贵在固守培元,是以用药期间,不可同房动欲。
楚邪先前满口说是琼娘的缘故,这肚里才不见动静, 没想到全落到了自己的身上,心里自然是憋气带窝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