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0(1 / 2)

加入书签

牛皮鞋、手表、画报、磁带、录音机,什么流行就搞什么。

  这股时髦风潮,还刮进了学校。

  几个女老师也先后烫起了头发。

  后来,就连班主任宋老师也一改往日清汤挂面的形象,烫了个童花头。

  星期一,她来班里上课时,让同学们吃了一惊。

  烫了头发的宋老师,看着柔和了许多,脸上泛着白光,笑容也不那么生硬了。就连补课的时候,也没那么凶了。

  黎元元心说,一向简朴的宋老师都变了个样子,可见这股时髦风潮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外表,还有思想观念的转变。

  上个月,教音乐的李老师终于回到了沪上。

  听说,回去后在街道小工厂里糊火柴盒。可即便如此,还是引得知青们一片羡慕。因为现在能拿着调令回城的,都是有门路的家庭,也是能上户口的。

  虽然,这番折腾失去了很多。

  可同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回城,始终牵挂着无数知青的心。

  可在这西部边陲,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

  等待,继续等待着。

  失望与希望交织着。

  渐渐的,一部分知青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而一部分知青却在继续发出声音,号召动员,做着有朝一日返回沪上的美梦。

  *

  进入六月之后,天越来越热了。

  沙枣林带,已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这时,沙枣花已经凋谢了,香气也淡了许多。可沙枣已经开始结果,小小的,青青的,一串一串爬满了枝头。

  每年这个时节,稻田里是水汪汪地一片。

  机器插下的秧苗已经长到了一尺来高,同时芦苇、稗子草、野棵子等乱七八糟的杂草也“嗖嗖”地蹿了出来,与秧苗争抢着养分和生存空间。

  要想秋后有个好收成,就得抓紧时间除草。

  于是,一年一度的“拔稻草”又开始了。

  大田班的职工们,都戴着草帽、挽着袖子、穿着长筒胶鞋下了地。

  在水田里,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弯着腰,撅着屁股,两只手一起开动,一棵一棵地拔着稻草。

  这一趟下去,这一块稻田基本上就干净了。

  而田埂上扔满了各色各样的杂草,被太阳晒得蔫蔫的。下班前,班长还得派人去归拢起来,送到地头,以免杂草又死灰复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