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6(1 / 2)

加入书签

是和她能吃有关?

  “那好,元元,你来搬这个,哥哥扛着这条长板凳……”田伟民一边说着,一边把饭桌前的那只长板凳搬到了屋子外面。

  这时,邻居家的孙大江和李志军也扛着板凳过来了,还大声嚷嚷着:“田伟民,快点走了!一会儿去晚了,好位置都被人家给占了!”

  “好了,好了,这就出发了。” 田伟民锁好了房门,把板凳扛在肩膀上,带着妹妹紧走几步,追上了孙大江和李志军。

  *

  一行四人,沿着一条砂土路往连队西边走去。

  途中,经过了篮球场、涝坝、排房、沙枣林带、小溪、杨树林带,最后穿过一座低矮的石桥出了连队,上了一条大路。

  这条路也是一条砂土路,路基夯得很实、很平整。路面很宽,可以并排跑两台拖拉机,看着像一条干道。

  道路沿途竖着一根一根的木质电线杆,上面架设着黑色的电线,时不时就能看到几只小麻雀缩在上面,就像一排小黑点。

  道路两旁长满了红柳,一丛一丛的,匍匐在地面上,顶端开着一柱一柱紫红色的圆锥花序,散发出一股苦苦的清香味道。

  而沿着红柳往下,是两条宽宽的排碱渠。

  渠边长满了低矮的芦苇,绿油油的,十分茂盛。站在路边从上往下望去,甚至看不到芦苇下面的流水,但能听到“哗哗”的水声。

  黎元元心说,排碱渠果然是农场的一大特色。

  只要有林带、有良田、有道路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排碱渠。这是对抗盐碱地的一个法宝,只有用淡水冲刷掉土壤表层的盐碱,大田里才能长出庄稼来。

  而这一条一条的排碱渠,是五六十年代第一批来到边疆的建设者们,用铁锨一锹一锹挖掘出来的。

  那时,虽然也有拖拉机和爬犁,但更多的还是要靠人力。看到这些沟沟壑壑,可以想见当时的辛苦,和那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一边挖渠,一边筑路。

  最初的设计者们,以机械化的大农场格局来规划着农场的未来。

  十几年过去了,一切都成了规模。

  也唯有这个时候,农场才彻底变了模样。

  看到这些呕心沥血的战果,唯有肃然起敬。

  这批建设者们,就是知青口中常常提到的那些老职工吧?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本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他们被视为农场里最可敬的人,也被后来者称为“农垦战士”,

  八月时节,稻浪翻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