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4(1 / 2)
是次一等的出路。
最主要的,这部分知青离家里头近, 偶尔还能见见家人。
第三种,也是最差的,就是被分配到西北农村。
去到那些闭塞贫穷的小村庄,足以打破那些知青所有美好的幻想,在这样贫穷的农村插队,他们没有任何的补贴,想要养活自己,只能靠繁重的农务,从早干到晚,挣着微薄的工分,勉强填饱自己的肚子。
而被分到小丰村的知青,正是最后一种,随着城里工作岗位的紧缺,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在城里无处安放,被送来小丰村的知青,是越来越多了,知青院扩建了好几次,现在小丰村的知青,已经足足有十八个了。
前些年,传的浩浩荡荡的回城指标倒也是真的,不过名额很少,每个公社每年就一个,各个生产队抓阄决定这名额,凡是抽到过的生产队,下次就不抽了,或许是苗铁牛手气差吧,这回□□额,一次都没抓到过,五年下来,这知青回城的心思,从原本最的火热,直到现在的麻木。
毕竟知青来的时候年纪也都不小了,年纪最大的于爱国,今年都已经二十六了,在苗铁牛的主持之下,和同是知青的蒋青青结了婚。
结了婚,就不能继续住在知青院了,毕竟也组成了一个新家庭,苗铁牛做主给他们批了一块地,在农闲的时候让村里人帮着起了个房子,用的钱是小两口这些年攒的,以及双方父母支援的。
凡是要结婚的知青,苗铁牛都是宽容的,没钱建房子可以暂时从队上预支公分,每个月还一点。
有了房子,就算是彻底在这小丰村扎根,有一部分知青虽然对回城没了希望,但是潜意识里,还是盼着某一天上头的政策忽然改了,能够回城的,所以绝大多数知青,最愿意的还是和自己同个城市来的知青结婚,到时候要是能回去了,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但是同个地方来的知青毕竟是少数,更多知青到了结婚的年纪,干脆和村里人结婚的,彻底融入到了新的生活环境。
农村都是沾亲带故的,知青娶了农村的姑娘,或是嫁了农村男人,就有了帮持,生活相较以往能轻松不少,每个地方都是排外的,小丰村也不例外,凡事和小丰村结了亲的知青,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尤其是有些连孩子都生了,在村里人的眼里,那就是在村子里扎根了,俨然就是小丰村的一份子了。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那些铁了心要回城的,赵晶今年都二十四了,即便是搁城里,那也是个老姑娘了,也不是没人想过给她做亲,可是一想到她那个性子,所有想要做媒的人都退却了。
今年上头下了文件,所有知青一律不能回城,原本好歹还有那么一个回城指标,现在是彻底没有了,赵晶那仅剩的一点希望,也被彻底打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