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96(1 / 2)

加入书签

为争上党两军相抗。

那一战,赵国主将本是常胜将军廉颇。

秦军数量多于赵军,廉颇对峙秦军时便采取了筑垒守势,连续三个月避而不战,却也让秦军无法前行。

赵政的曾祖父秦昭王是何等高明的人物?

他看出了廉颇此计的弊端。

当大将手握巨大的兵权领兵在外时,便一国之王是最容易丧失安全感的时候。

廉颇率领着四十万赵军在原地整整蹲了三个月,屁股都没动一下。

三个月啊,那么多人、那么多马都要吃喝,那要无故耗费一个国家多少粮草?多少钱财?

这就等于是在给国家折寿。

廉颇本以为最先耗不下去的会是远离秦境、粮草运送不甚方便的秦国。

可万万没想到秦昭王的忍耐力竟然极高,结果是廉颇自己的赵孝王首先坐不住了,不停派人催促他改为守为攻,可廉颇死活不从。

只因他心里清楚,赵军处于下风,一旦改换策略,则是前功尽弃、必败无疑。

秦昭王乐得看赵国的热闹,还差丞相范雎派人花重金去贿赂赵国重臣,说廉颇迟迟不战,定是惧怕秦军,恐怕是打算要叛降了。

之后赵孝王终于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赵括没什么领兵经验,第一次手握重兵,兴冲冲的带兵冲锋陷阵,却一个不小心冲进了秦国战神白起的包围圈里。

四个月的时间断粮断草,赵军无论是兵士还是马屁都被活活饿死了一大半,到最后甚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而侥幸存活下来的人拼尽力气仍无法冲出重围,也终是被白起活埋在了长平,永生不得安息。

这部惨剧的错处一直被世人归于赵孝王,不过细细想来,廉颇的做法于军事而言的确毋庸置疑,可于一国国政而言,究竟是一场战争的胜败更重要,还是在战乱之中维持全国百姓几年的丰衣足食更为重要?

恐怕大部分君王都难以权衡吧,所以廉颇才会被秦昭王抓住机会,行了一计反间计。

梁儿暗道,李牧如今竟是用了与廉颇同样的计策来对付秦军,如此,岂不刚好顺合了赵政早前为赵迁和李牧准备的离间计的设定?

赵政起身,绕过桌案走下殿中。

他负手而立,眸色凛然,沉声道:

“传寡人令,命羌瘣为将,即刻率军五万兵赶赴邯郸助攻杨瑞和。无需尽全力,必要时可暂退一城,能保得我秦军不败、保住兵力即可。”

梁儿跪坐在一旁,静默不语。

杨瑞和大军已在告急边缘,命悬一线,此时就要首先确保秦军兵力完好,再差人去往赵国加速离间之计。

沉思间,忽有一人急步入内,双膝跪于赵政面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