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99(1 / 2)

加入书签

歧视白云市,要是那样的话就真的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了。但是对于孩子,国人总有一种想要把一切好的资源给他的习惯,多少人举家搬迁,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多少人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还不是为了学区房?一切为了孩子,这是身为父母的本能。

白云县虽然说经济发展已经加快了很多,但是底子薄是事实。整个城区到现在也没有多少固定人口,幼儿园都只有一座——机关幼儿园,原来的为了干部子女创办的,现在大家有钱了,都有这个需求,可教育还没有来得及赶上。

哪怕的机关幼儿园,里面的设施也很陈旧了。现在就读是小朋友也多,别说周品正,就连杨小贝也看不过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教育是最需要底蕴的,这样一个原来的贫困县,能上幼儿园的朋友都是极少数,条件就在这里,没有办法。

高考的“地域限制”,鄂北由于学子众多,实力也强,录取分数线一直都是在国内前列,对辛辛苦苦走独木桥的鄂北学子们又是何其不公。但是如果在浦海,这样的顾虑是不存在的。孩子们不仅教育条件好,眼界也开阔,最重要的是,浦海的学生们绝对不像本地这么辛苦。

本地的绝大部分农村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天都要走一个小时左右的山路去上学(这还是有村小以后,要不然就只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住宿)。中学就要开始住宿,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熄灯睡觉,早晚都有自习。高中、高三时甚至会晚自习到11点钟。学习的辛苦可想而知,而在浦海,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听说过“晚自习”。

尽管多年前就喊着“人人平等”,但实际上是永远不可能的。不同的地域间巨大的差异,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要想跑赢,只有付出更多倍的努力,更多的汗水。

要说身为鄂北人那就只能认命,可诚诚不是啊!其实周品正早就想让孩子回去读书了,诚诚马上就要上小学,现在他的事业也走上了正轨,不用他这个老总坐镇指挥也能正常地运作。而杨小贝的工作说实在话,完全就是在义务奉献。默默地奉献了这么多年,也该到了为孩子回归的时候了吧?

正好今天在叔叔这么吃饭,周书记也说起了这件事情,“小贝啊,咱们马上就要搬到省城去了,你们的计划呢?”

一直以来,周家在白云市也算是“大本营”,两家人互相照应,假期的时候周小菊会过来,每年周品正也会回去一趟看看母亲,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只是杨小贝和诚诚却一次也没有踏足过浦海半步。

“叔叔我是这么想的,诚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两地的教材也不一样,以后转回去怕孩子跟不上,还的回去上学的好。”周品正看了杨小贝一眼,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