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9(1 / 2)
这个年代工人的岗位都是继承的,按照道理父亲去世,这份工作就应该的周品正的。哪怕他一百个不愿意做这份苦差,可是领导不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年轻气盛的他从到局里大闹了一场,也彻底断了后路。
没了正式工作,在这个年代就是类似“混混”,“小瘪三”之类的存在。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受不了老娘一天到晚的抱怨领导,抱怨单位——反正我儿子是没有错的,都是他们逼的。周品正烦不胜烦,出去想办法找路子去了。
他脑子活,在外面转悠一阵,立马敏感地发现了机会。七十年代的浦海已经是个超大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类商品只有一个状态,就是紧张。国家甚至特地为了解决市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从国外进口食品用于补充极度匮乏物资。人们不是在排队,就是在排队的路上。米、菜、肉、鱼、衣服、自行车。从小到大,一切生活所需,都需要凭票排队购买。
但是也有一些脑子活络的,早已经开始偷偷贩卖商品,这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从乡下收购老乡的鸡鸭、粮食等,再到晚上拿出来售卖。经验丰富的市民们口口相传,都赶去购买这些不要票的副食品,因此还发展成一个规模颇大的地下市场。
周品正打探到这些消息,不由得大喜。这不就是他一直想要的吗?都什么年代了,还祖祖辈辈守着一份死工作,拿着一份死工资。一年又一年重复着机械的劳动。他就是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才提不起劲来工作。
说干就干,他马上从母亲和姐姐那里得到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启动资金,开始了自己的二道贩子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摸不着门路,乡下收不到,城里卖不出,还倒贴了不少进去。但是他年轻肯学,也有耐心,到乡下跟老乡套近乎、拉关系。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稳定的货源。
地下市场那边,混的久了,熟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毕竟的见不得光的,陌生人一般都不会找你。做了两年等生意渐渐上了轨道,这效益就出来了。在工人工只有37.6元月工资的年代,他居然已经积累了数万元是资产。
生意做大了,他眼光也就高了,早就不自己亲自下乡收东西,变成了“大老板”。他年轻不懂得隐藏,母亲和姐姐也都是没个成算的,成天在外面炫耀自己的日子过得多好,家里多有钱。周品正一个无业游民,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又问题吗?
这个世道永远也不缺一种叫“红眼病”的人,也许平时仇恨拉得太多,他被举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