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97(2 / 2)

加入书签

  武帝便发卒万余人,引洛水至商颜山下。

  因着土体单薄,极易崩塌。

  施工时水工们巧用匠心,想出了由地面凿井,使得井下相通而行水的法子。

  后人称此法为井渠法。

  修渠过程中,发现了龙骨,因此定名为龙首渠。

  其后,又在郑国渠上开了支渠——六辅渠,以灌溉郑国渠上游南岸的高地。

  郑国渠南,修建了白渠。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灌溉土地。

  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

  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开通沟渎,起水门堤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

  民得其利,畜积有余。

  为防纷争,召信臣还于田畔立刻石来划分区域。

  前世对农业水利的发展是做了切切实实的贡献,而如今因着之前战乱的缘故有不少陂塘都被土盖了。

  邓晨在汝南做太守时,便命许扬修复了成帝时废弃的鸿隙陂,可灌三千顷良田。

  只可惜,做实事的人太少了。

  她这几日整理出来了一份清单,皆是可以修复的陂塘。

  刘秀见了,想必会立时许之。

  光修复还不够,还得继续开凿水渠。

  她在心中打好腹稿,想着一会起来了写信给彭宠和王梁,让他们在治下修建水利工程。

  官嘛,只要有人打头阵,便管是真怜爱百姓还是想借此升迁,总会跟风的。

  能让百姓得着实惠就行。

  她想到这里,便决定还要给李通去封信。

  她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又不是为了结党,他和伯姬当都想的明白。

  穿渠灌溉,解决了用水问题,还有洪水去水问题。

  而这主要体现在黄河决堤,那可才是叫人头疼呢。

  武帝时,黄河改道南流,十六郡被淹没。

  武安侯田蚡因自己的封地在河道以北,为免受水灾,引水至南岸,使无数百姓家婆。

  武帝知后,雷霆大怒。

  后武安侯暴毙而亡。

  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改道的问题,单凭郭圣通定是不可能的。

  这还得看看朝中有没有什么专业人才能想出办法来。

  做官,有求财的,自然也有求名的。

  但郭圣通想便是求财的也拒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