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88(1 / 2)
二十分之一。
原本江南就一直有钱荒之忧,哪还禁得起榷场贸易流失。去年(绍兴七年)李弥逊就在上朝廷的一道札子中指出:“向来郡邑收上来的税,十之八九被陛下拿去养军。于是铜钱悉入诸宣抚司,但宣抚司中又不是积钱的地方,钱要通过犒赏、粮饷等方式发到士卒手中。这些驻边士卒又往往贪图方便,和齐、金的买卖人进行走私交易,于是铜钱多从两淮流入伪、虏境内。这是本朝铸钱恰成了资敌国之用,能不痛心疾首!”
他在行在之时,恰看到这篇奏札,当时便击赏不已。钱荒导致的物价低迷,交易萎缩,已经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百姓交易困难,来已经无法维持的生计更加艰辛。他又由此联想到战后微服时,荒村野岭中见到的那户人家,小孩手里拿的是一枚铁钱,于是便有了计较。真开榷场,两淮务必也要划为铁钱区,这样才能彻底断绝铜钱流入敌境。既然如此,铁钱区的建立便越早越好。越晚,动荡越大。趁着自己在做宣抚使,换钱的过程起码能杜绝大部分的贪官污吏从中营私。
“妙呀!”刘子羽通览一遍全文,赞道,“这是无一字言和议,却又无一字不在为和议善后打算。安老体国忠诚,必能让朝廷诸公动容。”
“那些人怎么想也罢了,我也懒得去琢磨。”吕祉淡然一笑,“只是我既然还当这个宣抚使,就要努力做好。上头闹着要议和,咱们就要议得漂亮一些,诸事预为筹谋才行。”
“对,那帮子人自以为是老儒,其实,嘿嘿……”刘子羽干笑两声,又道,“不过,这奏札上除了铁钱还说了边备,这边备一事能不能去掉不提?我怕有人又要鸡蛋里挑骨头了。”
吕祉摇头作色道:“绝对不行。和议不碍边备,原是中秋大会时定下的宗旨,我自然要给官家一个答复。何况说到底,我这也不过是自欺欺人,驻军新收复地一事,我终究提也没提,说起来又是一肚子的牢骚。”语气决绝,没有分毫商量的余地。
刘子羽将那奏札抓在手中,长叹一声:“由得你吧。”
吕祉奏札一上,官家先就一喜,觉得这回□□诸在外的宣抚使很有成效。岳飞不吭声,吴玠请病假,韩世忠难成大事,刘光世更不用提;连吕祉此番回任,都真心实意地筹谋起和议之后的事情了,谈的还是钱财。官家最喜欢的就是“经济”一道了,如能省钱又不用节己,断断没有不从的道理。而且,两淮改用铁钱,那就意味着铜坑开采出来的矿石可以更多地打造铜器,做上供之用。真是投其所好。于是立即召集宰执大臣商议。官家开口就是:
“按王伦带回来的消息,只要放回王伯龙等人,这和议便算成了。宋金为兄弟之国,朕给那在燕京的侄儿一年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蛮夷之国从没见过这样慷慨的馈赠,高兴得别的都不想了,连土地也不争了。历时八个多月,有这样的结果都是卿等用心。”
赵鼎、李光、万俟卨等人一起颂圣,不敢居功。
御座之上的官家颇有飘飘然之感:“卿等实心做事,朕都记在心里。然而,眼看和议将成,卿等却也不能稍有松懈。吕祉的上奏卿等也看过了吧,真真地谋国之臧,卿等也要有个具体的筹划。”
几人之中,万俟卨的涵养最差,又数他最嫉恨吕祉,难免苦着个脸,也顾不得有失仪之嫌了。
赵鼎斟酌道:“吕祉曾任户部郎官,此奏见识是有的,也的确可以称得上当务之急。然而,依臣之见,铁钱不如椿币(纸币),吕祉所见还有未到之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