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3(2 / 2)
【第六,改革了科举制度,和明武宗朱厚照那时候只增加北方官员的名额不同,这次科举改革的步子很大,咱们一起看看这次改革有多大。
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固化成了应试教育,题目都从四书五经里出,南方官员接触四书五经的机会比北方官员多,这也是为何明太祖时期分了南北榜。
除了出题以成套路外,科举制度还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
所以的考生都是主考官的“门生”,这一届考生都是“同窗”。
就和咱们现在导师还有同学的关系一般,不同的是就业后都在官僚体系,试想一下,作为导师能不提拔自己的学生么?作为同学,自然和也同届的亲近。
如此就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这也是文官集团为何庞大且团结的原因之一。】
朱厚照认真的记下来,虽然他过目不忘,神迹所述他基本都能记住,但像这样重要的举措还是得手抄下来才是。
除了朱厚照,直播间前其他帝王也把明朝的科举制度详细记了下来,吸取后人教训,改革本朝制度。
【张熜改革举措之一,首先把中央统一考试代替地方考试,这样就不存在“导师”。
在改革后的第一次科举,张熜作为主考官就对考生们说,你们不是我的门生,你们是为大明王朝考试!】
“说的好!”朱厚照忍不住大喝一声,“爹,我要找到张熜!此人可以重用!”
“先别急,咱们再听听。”朱佑樘道,他总觉的被能朱厚熜这小畜生重用,这张熜多少有点问题,说不定也和太监刘瑾一般是个贪官呢?
【改革举措之二,要求文章文风朴实写实际举措,拒绝假大空和华丽的辞藻,选官是为了给百姓做事,而不是来写漂亮文章的。
除改革科举之外,张璁还提出“三途并用”和“京官外放”的政策。
所谓三途并用,是指选官不能只选进士,有能力的举人和贡生照样可以任用,张熜提出这个可能和他自己八次科举有关,明明有能力却不得重用。
而京官外放,则让地方官员有了晋升到京城的可能性。
之前明朝一直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最后留在京城都是写了一手好文章却没有基层经验的官员。
其他改革之策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听完这些举措,大家觉的大臣张熜是个怎样的人呢?】
“是个忠臣。”朱高煦开口道。
“二哥,你方才还说他是小人,怎么又成了忠臣了。”朱高燧跟话。
“这不是反转了么。”朱高煦丝毫不觉的自己被打脸,反正他脸皮够厚。
“那不一定,你觉得这些改革当真是他自己定的?”朱高燧学会举一反三了。
“不是他,那是谁,那个小畜生么!”朱高煦大声反驳。
朱棣和朱高炽暂停观察神迹,姑且给那小畜生一个机会。
第196章
【或者说, 大臣张熜背后的嘉靖帝是怎样的皇帝呢?】
【朱高煦】:大臣改革关皇帝什么事!
都听神迹说了这么多,朱高煦的政治素养竟然没有半点长进。
朱高燧都进步了不少,“二哥,你不觉得这个张熜和太监刘瑾很像?”
“他俩怎么可能像!刘瑾可是太监!”朱高煦斩钉截铁道。
朱高燧, 他算是明白为何他大哥不怕他二哥造反了……
对每个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