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1 / 2)
事,纷纷把生丝棉花全都卖给了令鸥。而洪宝安却没有纺织厂经营,根本提不出这样的条件给那些农民。面对着长远的利益,就算洪宝安把自己收购生丝和棉花的价格抬了又抬,那些老百姓还是投入了令鸥的怀抱。
洪宝安在焦灼的同时也很惊讶,令鸥居然还在继续买入生丝和棉花。
现在前有洋布抢占了江南市场,后有那些商行和布庄全都不收令鸥的货。令鸥居然还收那么多的生丝原棉。他不怕他的布全都压到手里吗?他的钱是哪儿来的?他哪里来的底气?
令鸥根本就不怕。
他纺出来的布全都卖给了金鹴华的被服厂,如今本钱已经收回来了。他拿着这些钱去保卫自己的定价权根本不亏。
而且他现在丝毫不怕洪宝安和他背后的那些外国资本家会和他恶意竞价。因为现在,金鹴华也参与到了这场定价权的争夺之中。
令鸥是这场争夺战中站在明面上的人,而那站在暗处的人就是金鹴华。这场关于定价权的争夺战金鹴华和令鸥各自投入了一半的资金,而且金鹴华还会随着后续的状况决定是否追加投资。
金鹴华的资本到底有多厚、关系有多硬、能力有多强、心机有多深,这些天令鸥是彻底见识到了。金鹴华参与进来的确是会分薄自己的利益与权柄。但却为他的成功上了一道加强保险。也给了他与洋人斗争的底气。
要知道,金鹴华和外国的大财阀家里的生意可是藕断丝连,牵扯不清的。
洪宝安和那些欧美商人纯粹的利益关系难道能比得上金鹴华和海森堡家族利益与感情的双重牵绊?
就算说洪宝安他比得上,又有谁会信呢?
洪宝安查了很久,也查不到令鸥背后的人到底是谁。但令鸥却很快地就把整个江南近六成的生丝棉花都收到了自己的库房之中。
然后他的布也降了价,虽然没有洋布那么便宜,却也比往常的价格良心了许多。在这之后,便有一些令家的老顾客在感情的影响之下回流。
就在这时,凤阳先生在九州报上发布了他新写的长篇小说《寒霜》的前三章。
凤阳文笔素来讽刺辛辣,但他一直以来在报纸杂志上面刊登的都是散文与杂文。最有名是他的《灰暗》和《晴空之下》。但是小说,尤其还是连载的长篇小说,这还是头一回。
正是因为这个头一回,一下子就引发了一场浪潮。青年进步学生大多都订阅了九州报前去观看凤阳的第一本小说。但在看完了之后,心情却变得异常的沉重。
凤阳开篇便写了外资甚至民营的纺纱厂压榨工人的现状。然后写了那些纺纱厂里的姑娘们已经到了骨瘦如柴的状况还在拼命工作,只是为了挣一口饭吃。更是着重点了一点外国的黑心资本家眼睛中只有钱没有良心,是拿着华夏人的血肉换成了他们黄澄澄的金子。
凤阳的文章鞭辟入里,字字见血。又感染人心,开启民智。一字一句都让人感同身受。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有洛阳纸贵的态势,一时之间风靡沪上。
那些大户人家在前不久还以买了摩登的洋布为荣,自以为时尚。现在却是恨不得把那些洋布做成的衣服全都扔了。大家都自诩为爱国人士,哪里能够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