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78(2 / 2)

加入书签

四月,谢丞相生辰的芳华宴,更是直接设在太极殿举行。

南面上首之席虽空,谢澜安却居于群臣之首,身披蟒绣星章礼服,神采奕扬,款宴诸公。

第123章

唯有皇帝的千秋宴, 才能在前朝正殿中举行。

这一动作透露的含义,不言而喻。

眼下军镇渐安,朝政有序, 民间也多是对谢丞相所施的仁政感恩戴德的声音。可以说, 谢澜安接手国政后, 非但没有被北尉的诡计和京内的动乱拖累, 反而以不容抗拒的魄力, 弥缝军民, 启贤任能,平稳地过渡了下来。

这让一干清流有心维护正统,都无从挑刺。

老臣们唯一还能暗戳戳争持一下的地方,就是在女官入仕这种细枝末节上了。

一开始,被选入内阁参议的女官,只有考中进士榜的高稼一人。

她这个新授的秘书监侍郎,加上未封官却受谢澜安器重的百里归月,再加上跟随谢丞左右的禁军校尉贺宝姿,便凑成了谢澜安要的三名女官之数。

这就是吏部给她交上来的差, 一个不少,一个不多。

这些官宦其实觉得连这几名女子已经算多, 毕竟给她们分配些文书抄录工作, 也就是了。

入内阁需要经年的资历, 更需眼界智识, 这些刚入门的女子实在不够格。

高稼小小的身板就夹在一群士大夫中间, 粉黛不施,身上是略显宽大的靛色朝服。心里说不紧张是假的,但她沉得住气,敏而好学地听前辈议事。

谢澜安看在眼里, 不动声色。

她可以下一道指令,让臣工对女官加以优待,可这法子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尊重,唯有靠她们自身的本事赢得。

议完粮户大计,谢澜安捻开扇子,瞧着高稼道:“女子十八而嫁的改策,也算与你切身相关,高侍郎怎么看?”

此事在先皇后故去后由谢澜安提出,如今太子都会翻身了,内阁仗着是件小事,一拖再拖。

一时间,十几双眼一齐看向高稼。

年轻脸皮薄的女娘心跳失序。

注视着她的这些人,可是代表这个国家最位高权重的一群公卿啊。然而,一想到不能给女君丢脸,高稼就掐着掌心,让自己镇定下来。

高稼今年十七岁,放在家乡是不订婚会被人耻笑的年纪,可听女君说十八而嫁,她就有些莫名的高兴,好似自己占到了什么大便宜。

她理了理垂下的袖摆,思索片刻道:“下官不及诸公睿智,只能想到一点愚见。之前谢丞相允女子参加恩科,以此为始,计划将女学开遍州郡,令女子能同男儿一般自小入塾学习。可朝中响起反对声音,说风俗难改,女子十五岁及笄嫁人是天理,出阁前,自然将精力放在女红等闺事上,恐此事难以普及。

“而今提高嫁娶年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女子多出了三五年空闲光阴,不必急忙嫁人生子,正可以求学修身,以图成材!

“且这也不止是从女子角度考量,试想,一个男女皆读书上进、求知明理的国家,会比一个只有男儿考取功名,而女妇却懵懂无知的国家来得更孱弱吗?欲国富强,先启民智,这是个漫长却重要的过程。”

高稼说到这里,礼部尚书一个劲儿拿眼暗示座旁的何羡。

谢澜安组成内阁后,罢掉了一味拿国库空虚搪塞人的原户部尚书,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