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03(1 / 2)

加入书签

裙裾, 不避阶上血迹,至皇帝下首,致叶揖之礼。

与上一次在长信宫外雨中的生疏不同, 这次谢澜安声色朗朗, 下拜得很快。陈勍却不敢坦然受之, 立刻下阶相扶:

“卿家平身。乱党图谋不轨, 幸得卿家, 朕方得以转危为安, 含灵你有首策之功。”

先称卿家,便是不否认谢澜安的朝臣身份,再唤表字,更是进一步与她亲近之意。

殿阶下还留驻着许多勤王的臣辅未散,目睹这一幕,再看谢澜安的眼神,便不由多了几分敬惮。

首策之功,这四字何其之重。听说昨夜倾覆外戚的政变,全是由这女郎一手策划。她将禁军指挥于股掌, 挽狂澜于将倾,从虎口下保陛下安然, 又一举倾灭了横行多年的庾氏。

她虽未直接参与救驾, 却已隐隐流露出运筹帷幄, 策定乾坤的能力——而这个女郎才不过二十岁。

在这些人神思各异地望着谢澜安时, 陈勍的目光同样落在她脸上。

莫说旁人不知昨夜会稽王会率兵入宫, 便连他事先都不知情。

那些大臣以为是他与这名谢娘子里应外合,暗中联手除去外戚?不是的,在此之前,陈勍与谢澜安说过的话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她从未向他密呈过手书、暗信之类的东西,更无私下向他陈情表忠,呈禀过计划。

他们中间一直是由郗氏兄弟传递消息。

可即便对郗氏兄弟,谢澜安的态度也慎之又慎,只用“凤凰已散,苍蝇争飞”,“温水煮石蛤”之类模棱两可的暗语,仿佛既不十分热衷于争取他们的配合,又极度防备留下被人反咬的把柄。

她给陈勍一种感觉:她不是在向他这个皇帝投诚,而是代他拨乱反正,恢复庙堂间本应有的秩序。

连母后都骗过的人,他也难测高深。

谢澜安不在意被人侧目,她目光平静,与冕旒后那双眼一触而分。

这时谢策忽然迈出一步,向陈勍跪拜下去。

他的身姿清如松竹,气格稳重:“请陛下治臣僭越之罪。策闻靖国公有不臣之心,为防陛下有失,秘请会稽王入京勤王,唯恐事泄,故不曾提前向陛下请旨。虽事急从权,亦是不敬。”

谢澜安目光轻动,知道阿兄这是怕皇上疑她,要揽在自己身上。

陈勍道:“谢氏护驾有功,何罪之有,神略快快请起。”

谢策却未动,揖手坚持:“求陛下治罪。”

他为人规行矩步,朴重无锋,若非为了小妹,一辈子也不会行此出格之事。

可既然做了,他就会担当到底。谢策不是真的求陛下发落他,而是想让陛下对澜安放心,对谢氏一族放心。

谢澜安微微动容。陈勍如何看不出他的意思,笑了笑,顺口说:“好啊,神略拓碑一绝,朕便罚你献上两幅东正寺的碑帖,何如?”

谢策这才谢罪起身。

会稽王这会儿在前边重排禁卫军布防,分守宫门各处,处理宫变的尾声,不曾在这里。纵使他在,也不可能像谢策一样自陈罪过,把一桩天家欠他的人情变成自己的把柄。

说到底,南渡以后江左兵制混乱,稍有实力的门阀豪强皆有私兵,朝廷屡禁不止,何况是正二八经挂陈字旗的藩王。

但不是谁都能和宗亲相提并论,郗符乖觉,也向皇帝张了张嘴。

未等他开口,十六岁的龙袍少年神色肃然,冕旒轻撞出珠玉之声:“朕非昏庸,能辨忠奸。你们皆是有功之臣,不必多言。”

他言讫,转头看向仍坐在殿内神思游离的太后,“母后,含灵来了,您可有话要问?”

第47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