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4(1 / 2)
一行人到了酒桌上,江主簿临走嘱咐一个文吏,“让驿站好好招待钦差大人,不容任何闪失。”
文吏领命下去。
江主簿坐上马车,进了马车里面用袖子轻轻的擦额头上的汗珠。这么冷的天,江主簿偏偏热得冒汗。他这还是第一次看见从京城来的钦差大人。忒年轻了些。
地方官跟京官比,京官的地位高。
江主簿想到郑山辞面色不改的样子,心中佩服。要不说是侯门贵婿,郑大人见过大场面,哪像他这样没用。
到了食肆他们进包厢,等伙计把菜跟酒上完后,衙役就把门关上,守在门外。
郑山辞身为东道主,是要给众人敬酒的。这是正式的场合,众人还是按着流程走,没有说出不适宜的话。
等酒过三巡后,气氛就缓和下来了。官员们夹菜吃饭,觉得这食肆里的菜吃得正好,喷香喷香的。这蒸软羊太有味道了,还没有腥味,放在口中像是要融化了一样。葱泼兔子也好吃,还有这道烧鹅,外焦内嫩。本来从岚县赶路到新奉县,他们在路上只吃了干粮和糕点,本来就饿了。吃上这么好吃的饭菜,他们就更舍不得放下筷子。
叶云初问道,“郑大人,我们是朝廷派来青州赈灾的,一路赈灾过来到了新奉县却发现新奉县不需要我们赈灾,还请郑大人给我们解惑。”
郑山辞回道,“起初是快要秋收时发生了蝗灾,百姓们一起打虫,城中大户在粮食上没有涨价,县衙的衙役得力维持了秩序,清扫尸体。”
董大人插话,“郑大人的意思是蝗灾你们就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郑山辞轻轻的点头,再把瘟疫的事解释给他们听,“我们县还是有得了瘟疫的人,他们还在隔离,大概还有二十个人,其余的人便没有出现什么症状了。已经观察了几个月,我便让城中的百姓可以走动,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城门还是紧闭着不让人进来。”
一个官员紧接着问道,“那城门下那些人是怎么回事?”
“他们都是岚县的百姓,我不能让他们进来但可以让他们在城门口三丈远的距离先住下来。”余下帮助岚县的百姓如何,郑山辞并未多言。
其中一个官员心中已经决定回去时去城门口找百姓问一问。
岚县的情况,他们也看出来很糟糕,跟新奉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叶云初陷入了沉思,他看向郑山辞,这事要是换他来办办得不一定有郑山辞办得好。不管是对下属还是对商人,还是百姓,郑山辞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官只在新奉县这么一个地方做县令太可惜了。
他对郑山辞正色起来。
董大人发出一声唏嘘,“郑大人太谦虚了。你这样的年纪有这样的见解跟办事能力已经算是拔尖的了。说一句妄言的话,郑大人你比朝中大半的朝臣都要强。我们做官,拿着朝廷的俸禄,像郑大人这样把百姓放在心上的,这是独一份。你处事老道,做事有分寸,实乃良臣。”
其余的官员点头附和。
有人感叹道,“我记得郑大人的年纪还没有超过二十五岁,真是年少有为。跟你一同参加科考的人他们已经被你甩到了身后。郑大人,你是一块璞玉。”
这块璞玉正在这次大灾中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光泽,让众人注意到他。
三甲进士又如何,以后怕是没人会拿他三甲进士的出身说笑了。进了官场,有了政绩这才是最打紧的。他对新奉县耗心耗力,新奉县同样会回馈给他最好的政绩,足以让他升迁。
“诸位大人谬赞了。”
董大人笑道,“看来侯爷没看走眼。”
提到长阳侯,郑山辞不免会想到虞澜意,他唇角带笑,“岳父的事我不敢置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