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3(2 / 2)

加入书签

顾屠苏也起来了,站在天井里,正拿一条毛巾胡乱抹脸。

顾婶娘上前问道:“沈家在造房子了,你日日往人家大姐儿跟前凑,可知晓?”

“不知晓。”顾屠苏黑了脸,转身就走。

“嗳,你个臭小子。”顾婶娘莫名其妙,“你这是闹什么脾气呢?”

家里在忙,又乱又脏,人又杂,沈渺把钱罐子、湘姐儿、狗以及菜刀都随身带着,留下要读书的济哥儿在家里看顾小鸡和这个家。她出门前给匠人们烧了一大缸子浓浓的茶水、蒸了五屉酱肉粗面馒头,便推着自个新出炉的小餐车出去赶早市了。

她家徒四壁,除了三张床几张板凳一张桌,现下为了供应几十人的饭食,更是连余粮都没有多少,还真不怕有人偷。

除了几张便宜的床架、铺盖、板凳,再没什么东西,贼看了她家,估摸都得捐赠个几文钱聊表心意。

济哥儿虽年纪不大,但看家足够了。

沈渺将她的钱都带出来了,藏在了餐车下头的箩筐里。

今儿早市散了以后,她便预备将家里这些积攒的铜钱都拿去汴京的大钱庄换成银子。铜钱太重,又占地方,储存起来不方便。银价又一向比较稳定,一两银子便值一贯钱,体积小,藏起来也方便。

原本她也考虑过汴京各大交子铺,但听说兑换交子时,每兑换一贯便要扣除三十文的“保管费”,虽说如今官家已发行了“官交子”,还下旨将伪造交子的罪名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一旦被逮住便送去菜市口砍脑袋,但沈渺还是有点儿不大信任这些最先由商人自由发行的“银行”信誉。

在这个时代,没有比金银更稳当的了。

何况她不是那等需要携带巨款出门的巨贾,暂且还用不上。

还是银子好!

不过银子只是她方便存起来的“定期”,日常开销仍旧还是得使用铜钱。

她思量着银钱的事务,没留意到这小餐车一推上桥,便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这车打扮得鲜亮,两只轮子,车顶上还雕刻着木质招牌,红漆显眼,大老远便能瞧见。车身上沈渺也钉了蓝布帘子,让济哥儿写上了大大的“沈记饼铺”几个字。

推到原本的摊位上摆着,梅三娘看得新奇,还好奇地过来摸了摸,啧啧称奇:“这是打哪儿打的车?这样好看!案板上还能搁东西呢?真羡慕你,你主意总是一个接一个。”

沈渺便将杨老汉的木匠铺也宣传了一波。

这车不仅瞧着好看,车板上带着凹槽,沈渺那些小罐子、小食盒都能严丝合缝地卡在上头,不怕上坡下坡时倾倒,车板上专门留了个大圆孔,车板下头还有承重的横杆,便能内嵌小泥炉和饼铛。旁边还能置物。

车把上还有挂钩,沈渺挂了个带把手的藤编筐,里头铺了油纸,用来装鸡蛋壳。

沈渺在车板下的横杠上放了个深藤编筐,里头铺了点她自个编的麦秸狗垫,狗垫下是她的钱盒子,狗垫上自然是小狗屁股。她把小狗和这个箩筐都安置在烙饼的炉子旁边,这早上起来,天气还是有些凉,这样狗跟着出摊儿,不怕风也不怕冷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