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0(1 / 2)

加入书签

毫。”

沈渺好笑:“那什么活计归你?”

砚书挺起胸膛,骄傲地道:“沈娘子不知,我幼时有一年,北边正闹兵祸又有雪灾,家里遭了灾便散了。虽然我不记得了,但大娘子替我打听过家世,说是人牙子说的,我两三岁时便跟着家人一路从兖州走到燕州,但燕州也没吃的,后来我爹娘便饿死了,叔父养不活我,也将我卖了换两袋粮食。之后,我便跟人牙子一路光脚来汴京……再后来,我便被九哥儿买了,从此大娘子便让我专跟九哥儿出门游学。说是我胆大!还跟九哥儿一样命硬!还不怕吃苦!”

沈渺听得这心都酸涩了起来,不由抬手轻轻揉了揉他脑袋。

什么命硬啊,那么小的孩子能不饿死,定然是他那饿死的爹娘将仅有的粮食都紧着他了。这位谢家那大娘子这样对砚书诉说身世,想来也是个很温柔的人……真怨不得那谢九哥儿也养出了一副这样的性子。

“不过,幸好叔父将我卖了,否则我怎能到九哥儿身边来呢?”砚书却一点儿也不难过,他满足地晃了晃自个的腿,“当初我被装在麦粉袋子里,被人牙子拖在地上如牲畜般沿路叫卖,是九哥儿在街市上见到了我,便让大娘子买下我的。否则谢家自有蓄奴,是不到外头买人的。”

沈渺点点头,心想,这谢九哥儿虽然年纪小,但真是个心善的人。不说砚书,便是她这个进来做点心的厨娘也一直客客气气地受了善待。

或许不仅是谢九哥儿,而是谢家家风如此。

这两日在谢家,她很明显发现了芦棚的变化——头一日天晴时,芦棚只有棚顶,但后来下雨后,芦棚四周便围上了油布,之后又添上了炭盆,还有昼夜供给加了姜丝与饴糖的茶水。

沈渺的红豆排包只是供给和尚们斋饭的一部分,他们每日都有三菜一汤。方厨子虽不做素点,但这三日领着厨役们忙到天黑,也是给和尚们做斋饭。

那些和尚们念了三日经下来,莫说消瘦,甚至还胖了些。

“砚书,你瞧,我阿兄又在用炉灰写字了。”正说话呢,湘姐儿忽然凑过去跟砚书咬耳朵,小手悄悄地往济哥儿那指去,“我阿兄读书可厉害了,他还很会算钱呢!”

砚书啃了一大口的鲷鱼烧,转而对湘姐儿点点头:“你阿兄好生勤勉,日后定有出息。”

“是啊,阿姊说了,下月国子学有招童子生的夏考,要让阿兄去试试呢。”湘姐儿也啃了一口,“所以阿兄如今一得空便会读书。”

砚书歪着头想了想,也不知想到了什么,便将还没吃完的鲷鱼烧重新包好:“你等等我,我去去就来。”

他将绸鱼烧小心地藏在湘姐儿背后的菜筐里,起身飞快地跑走了。

沈渺被他突如其来的动作一惊:“嗳,砚书要去哪儿?”

湘姐儿也是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她今儿穿了沈渺给她新做的另一套新衣,桃粉色的对襟短衫,下头系同色的六幅裙,沈渺还尝试着在袖口和裙摆绣了几颗小樱桃。为了衬这身衣裳,沈渺还给她梳了个十分讨喜可爱的小爱心双丸子头,还用红绳编了两个垂下来的小球,那小球便能随着她走走跳跳在耳边晃动。

沈渺被她歪了歪小脑袋的模样萌了一下,起身时捏了捏她胖嘟嘟的脸蛋,才又回去看炉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