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82(1 / 2)
官不如现管,在秦凤路地界儿李师中的话比官家的话好使。
但是有後台就得用上,想法子让官家知道李师中不光不支持开拓河湟还悄咪咪的使绊子,官家能从源头把问题解决掉。
他不能时刻盯着秦凤路的情况还不能换个支持开拓河湟的经略安抚使?
天意难测,趁现在有官家的支持赶紧把青唐吐蕃拿下,要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後做梦回想起来都得坐起来扇自己两巴掌。
王韶犹豫不决,他感觉这样像背後说人坏话,若是让李大人知道他做了什麽,今後见面该如何相处?
官家派他到秦凤路开拓河湟是相信他的能力,要是遇到点问题就让官家帮他解决,岂不是反过来说明他无能?
不、不行,这事儿只能靠他自己。
苏景殊没打算替王韶做主,他只是提个建议,采纳不采纳王韶自己决定。
反正他很赞同先打河湟再打西夏。
狄元帅也赞同,并举双手双脚表示支持。
王韶的招抚方略和范文正公当年的想法差不多,先拉拢河湟一带的番人首领,然後收编番人部衆并让内附的番邦和汉人混居,之後统一训练番兵,让内附的番兵来成为他们拓边的先头兵。
番邦各部地盘划分很明确,首领带着部衆拖家带口来到大宋境内,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自然也归大宋。
俞龙珂是河湟一带势力顶尖的大贵族之一,他选择归附大宋,他在古渭寨的地盘自然也归大宋朝廷。
其他小部落没有俞龙珂那麽大的地盘,可是蚊子腿也是肉,归附的部落多了带来的土地自然就也多。
沿边各州之後利用新拿下的土地屯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军队的後勤。
西北地广人稀,人和地盘他们都要。
先拉拢再拆分,番人和汉人都需要思想教育,正好直接放在一起上政治课。
当兵要有当兵的觉悟,思想觉悟上不去没法真正提升战斗力。
只要能招抚,来多少人他们就能留下多少人,务必让那些归附的番邦在大宋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主动归附部落是他们自己人,叛逃的话就是敌人。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他们大宋只接受归附不接受往境外迁徙,想走也行,先打过他们的边境守军再说,西北军的将领都等着呢。
好时机千载难逢,别说王子纯受不了白白浪费好机会,西北各州有心气儿的文臣武将都受不了。
可惜狄元帅是永兴军路的经略安抚使,不好插手管秦凤路的事情。
秦凤路的经略安抚使李师中不支持招抚番邦,俞龙珂有官家的册封可以妥善安排部衆,跟风前来归附的小部落却没有那麽好的待遇。
苏景殊拖着白玉堂到秦州的时候王韶就在发愁怎麽安置人数不多的小部落。
西北沿边属于大宋、西夏、青唐吐蕃都没能切实掌控的三不管地区,几百几千人的小部落数不胜数,一个两个好安排,数量一多总人数和俞龙珂的部衆不相上下。
别说李大人有意见,连王韶自己心里都不停的犯嘀咕。
沿边要防备突然开战各地都有囤粮的习惯,可朝廷怕边将拥兵自重对囤粮数量有严格的控制,一旦开战囤的粮食只能应急,後勤还是得靠京城调配。
俞龙珂那十几万部衆已经让经略司头疼不已,现在跟风归附的又有十几万,这些番邦部落真的不是故意来消耗他们粮草的?
拒绝肯定不行,让他们白吃白喝更不行。
大宋的地盘不养闲人,没活儿也得给他们找点活儿,何况他们真的有活儿。
西北各州都在加紧修建堡寨,厢军干什麽就让归附的番邦部落跟着干什麽。
从来只有不够分的劳力,没见过还有不够分的活儿。
掌管军民财政和军需物资的衙门为了妥善安排番邦部衆几乎是连轴转,李师中也没在明面上和他过不去,只是不管不问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