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81(1 / 2)

加入书签

羞成怒上升到人身攻击,欧阳公当年也是结结实实挨了一波痛骂。

巧了,两次反对派的主力都是司马光。

虽然濮议之争最终还是遂了官家的意,但是朝中的御史谏官们并没有放过欧阳公,愣是把人逼的上书请求提前退休。

当然,官家没答应。

後来的事情苏景殊没有亲身经历,所有事情都是从许知州以及亲朋好友的信里得知,怎麽说呢,再次让他见识到了人的下限是没有下限。

濮议之争中有个支持欧阳修的官员叫蒋之奇,这人在朝堂上支持欧阳修的说法,欧阳修也欣赏他的为人,于是将把他提拔成御史,一度将其视若门人。

欧阳修喜欢提拔後辈全天下都知道,只要身上有优点他能帮的都会帮一帮,不然苏家父子三人刚进京的时候也不会第一个就去拜访他。

如此一个老好人,除非必要他能不和别人起冲突就尽量不和别人起冲突,只是他愿意退一步不代表别人也放过他。

朝中部分言官一直揪着濮议之争不放,说他支持官家尊生父为“皇考”是对不起先帝,连带着将替他说话的人都打为“奸邪”,那个蒋之奇也在奸邪之列。

蒋之奇为了与他划清关系,也为了摆脱身上的“奸邪”之名,偶然间听说他和儿媳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後立刻上奏疏弹劾他为老不尊耻为文人。

从听说到弹劾没有耽误一点时间,连查都不查立刻将事情捅到官家跟前,可见他有多心急。

根据太子殿下的描述,官家看到弹劾的奏章时脸都绿了,造谣旁的事情也就算了,造谣这种事情缺不缺德?

欧阳公前些年宦海沉浮身体一直不太好,官家怕他听到这事儿气出什麽问题最开始都没敢和他说,最後瞒不住了还派了好几个太医去守着,生怕出事儿的时候来不及找大夫。

谣言过于离谱,离谱到皇城司的探子不用怎麽查就查到了来源。

原来欧阳修的妻子薛夫人的堂弟薛良孺因为举荐非人被下狱,欧阳修不肯为他开脱,薛良孺就记恨上了,你不是德高望重不徇私情吗?等名声坏了看你还怎麽摆清正无私的谱儿!

再然後就有了这麽个离谱的谣言。

当时的御史中丞彭思永得知这件事情後说给蒋之奇,蒋之奇听完又立刻上疏弹劾,如此才有了官家面前那封荒唐的弹劾奏疏。

官家提前派太医去守着是对的,欧阳公得知有人弹劾他和儿媳有染,弹劾他的还是他视若门人的蒋之奇,整个人都傻了,连上数折求官家彻查此事还他清白,甚至一度恨不得“以死必辨而後止”。

言官可以风闻奏事没说言官可以随意造谣污蔑人,天理何在?公道何存?

官家亲自去查,事情的真相很快就水落石出,然而御史中丞彭思永因为之前的濮议之争认定欧阳修是罪魁祸首,不管是不是谣言都非要弹劾。

别说欧阳修本人,苏景殊在信上看到这事儿的时候都要气炸了。

谁弹劾谁举证,没证据说什麽屁话?

拿着谣言当金牌令箭是吧,就那种程度的谣言他分分钟编十个出来,天底下就欧阳公自己有儿媳妇吗?

先对彭思永蒋之奇薛宗孺的女性亲属说声对不起,然後就是,真能用谣言当证据来弹劾的话他们全家都逃不过去,纯纯欺负人家正人君子不屑于用这种肮脏的手段。

也就是他当时不在京城,他在京城的话非得当场骂回去不可。

如果他有资格上殿的话。

这事儿最後以彭思永和蒋之奇被贬出京告终,官家亲自在朝会上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但是经过这次的风波,欧阳公对官场彻底失望了,他觉得他不适合做官,连上好几道奏章辞官不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