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2(1 / 2)

加入书签

直接去找王温舒,让他放人,二是直接去找刘彻,让他命令王温舒放人。

结果让王定没想到的是,小九压根没有想过去找王温舒或者刘彻,而是选择了去找陶家人?

“昂。”小九说,“既然我们都知道陶大状告孙蛮不算是诬告,那么王温舒的判决肯定就是诬判了。”

没错,是诬判不是误判,因为王温舒本身也是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只不过他不在意罢了。

“既然王温舒的判决有问题,那么谁最有资格上诉?那当然是陶大以及陶大的家属了。”

由他们亲自去上诉的话,那么完全合理又合法。

王定一听,认同地点点头:“小九你说得没错。”

在大汉的法律中确实规定了一个案子,如果已经被判决了但是人心不服的话,那么确实是可以进行谳狱。

所谓的“谳狱”,其实就跟上诉是一个意思,早在高帝七年,汉高祖就曾颁布诏令,确定了谳狱制度,允许案件逐级移送,若是送至中央连廷尉的判决都不能让人心服的话,那么将会由皇帝亲自审判。

汉高祖等几位大汉皇帝定下这样的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只是很多事情并不是上面的人怎么说,下面的人就会怎么做的。

谳狱制度确立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了,然而能够成功谳狱的犯人却少之又少,不是这么多年来大汉都没有冤假错案,而是冤假错案的受害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上诉。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冤枉人的人比任何人都知道被冤枉的人是冤枉的,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级官员的不作为或者官官相护。

哪怕汉景帝意识到这种情况后曾再次颁布新的诏令——狱疑者谳,有令谳者已报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⑴——但是仍然不见多少成效。

不过别的被冤枉的犯人或许想上诉都没有机会,但是陶大肯定是有的,因为他遇上贵人了。

王定一边想着,一边低头看了一眼小九,见小姑娘虽然收了刀,但是眉眼间仍然萦绕着一股腾腾杀气,心想他这个小姨子刚刚真的没有一秒想过去劫狱吗?

他怎么那么不信呢?

……

陶家原本只是长立街里普普通通的一户人家而已,但是因为近日一连串的事情,使得他们家都出了名了。

平心而论,大部分的人都是同情陶家的,尤其是得知陶家年逾七十的老祖宗难得从乡下进城来大曾孙一家,结果却遭此横祸——不仅亲眼目睹自己的玄孙女险些被恶霸抢走,自己还活活打死——稍微有点同情心的人听说这件事都觉得陶家一家子的人都可怜。

然而任谁也没有想到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陶家的当家人状告恶霸孙蛮,原以为能够让坏人付出代价,但是谁能想到最终被判死刑的人居然是死者和受害者的家属。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长立街的百姓们都哗然了,毕竟大家都觉得孙蛮强抢民女是事实,打死陶家老太爷也是事实,他最后肯定逃不过一个死字的,结果谁知道最后活不成的竟然是去状告孙蛮的陶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