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7(2 / 2)
算了,他?开心就好。
最后的策问才是宋允知最为擅长的部分。前两场安然无恙地过?了之后,宋允知迎来了这最后一场,也是最紧要的考试。
所有?考生也都捏了一把汗,策问若想要写好可?真不容易。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可?是策论出题的范围却是无限的,涵盖面之广,有?时?甚至叫人无从下笔,偏偏科考的考官却最注重策问。
这厢,宋允知展开考卷,细读一遍题后,忽然挑起眉头。
这上面写的是——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简而言之便是,打仗多造杀业,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更好。近来边境动荡,朝廷正在?筹谋如何稳固边境,如若能通过?外交实现止战,才是上上之策,故而询问考生可?有?个良方。
类似这种涉及政事的策问,还是较为常见的,宋允知私下也练习过?不少。而最近夏国的边境地区也确实动荡不安,朝廷以此为题,并不算出奇,真正值得推敲的是出题人背后的意义。
朝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发动战事,不愿意诉诸武力,希望通过?和谈等外交手段来实现两国之间的和平。其实在?此之前,夏国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他?们所谓的外交便是不断地退让、赔款,让北戎暂时?止步于北方。但是这样做始终治标不治本,总有?一日,北戎还是会?挥兵南下的。
如今陛下已经立誓要收回北方,听闻边境的士兵都已整装待发,结果朝中还有?这些希望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的官员,实在?是有?些天真了。
宋允知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不赞成和谈,但是一定要写文章也写得出来。简单构思了一番后,宋允知便提笔在?纸上打起了草稿。
他?看书涉猎极广,不论是经书、正史、典章,亦或是杂谈、文集、游记,向来都是来者不拒。看得多了,脑袋也越发清明?,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宋允知对面的学?子本还在?苦思冥想,结果抬头一看,眼前的小孩儿已经写了整整两页纸了,而且中间甚至不曾间断过?!
装的吧?
那人觉得难以置信,于是又盯着宋允知看了许久,希望能看出一点端倪。只是隔得远,他?也看不清那纸上究竟写的什么,否则还能知道那小孩是不是在?胡说?八道来着。
一时?看入了神,等到监考的官员走到他?跟前时?都没发现。
考官不悦地敲了敲他?的桌子,考生顿时?清醒。
“仔细看你的题!”考官提醒一句。
考生赶忙低头找自己的稿纸,被?这么一打断,他?在?恍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整场策问的时?间并不充裕,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写得尽善尽美。开头还能打好稿子,引经据典,到结尾处便显得有?些敷衍了。还有?不善于策问的,连将文章写完的时?间都不够。
等到上面的考官敲起了钟,提示时?间只剩下两刻钟,考场中还有?许多人在?奋笔疾书。,企图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宋允知吹干了墨,认真欣赏了一番,觉得自己把握地刚刚好。
妥了,准备交卷!
若是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得个解元呢!
↑返回顶部↑